第185章 归心似箭(第2页)

 想想都特酿的吓人!

 而且一定!一定不能把引信位置倒着放进炮筒。

 到了战场上,慌乱之际谁能保证不出错误。

 而且火炮发射药点燃的时候也有几率把爆炸弹给直接烧爆了,等于说直接炸膛了。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炮弹的射程也不够远。

 由此可见,爆炸弹的缺点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没有研制出更加安全的开花弹之前,在几乎没有任何安全保证的条件下,这种制造局造出来的“新式”炮弹被赵昺严禁在战场上使用,只能在测试场做试验使用。

 鉴于这种炮弹极其危险,所有的测试人员都给出了高薪,并且抚恤标准也是极其丰厚。

 赵昺其实也不在乎这多一点的爆炸威力,简单粗暴的没良心炮威力更加惊人,更加让人震撼!

 坏消息就是用实心钻孔试验的失败。

 炮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火炮的精度和威力。

 在优质钢铁上打孔,深孔加工,也就是深管镗孔在这个时代谈何容易!

 这种活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偏差,更不要说打出像镜面一样的光滑程度。

 就算是后世,这种活也不是任谁都能掌握的技术。

 这种高科技技术,更是急不得。所以赵昺在听到失败后也没有任何责怪之意,只是很随意地勉励了一番。

 说到拿破仑,有两句关于华夏着名的论断。

 第一次是拿破仑当皇帝之前:“这里(地图上的清朝)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来,将会震撼世界。”

 第二次是在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一位英国人去岛上看望这位昔日的欧洲霸主:“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但他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牛顿也曾经说过:“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拿破仑口中的“巨人”没有争议,牛顿口中的“巨人”存在争议,主流观点指的是巴罗、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等人;还有一种观点,牛顿口中的“巨人”指的是东方巨人。

 文明、科技是要有传承的,总不能隔代发展吧。

 联想到清朝前期连国人都不知道的被“遗忘”的《永乐大典》。但英国人的大百科全书却直白地介绍说《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书。

 华夏从皇帝到百姓都不知道的事情,万里之遥的英国佬如何知道的?

 是否可以推算出不管是拿破仑还是牛顿都看到过这部汇集了华夏精华的副本?

 然后被震惊了,从而说出了“实情”?至少拿破仑的话是不需要怀疑的,“巨人”就是指的华夏。

 况且,不管是天文学还是算学,华夏都是老祖宗的存在。至于说化学,古代华夏不缺炼丹师。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长堤蚁穴溃。

 究竟是西学东输,还是东学西偷。历史的真相早已经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茫茫大海上,数百艘战船组成的庞大的船队,正浩浩荡荡地向南方航行着。

 天气晴朗,宋朝将士们走出船舱,欣赏着美景,享受着难得的惬意。

 至于说,沿途各地驻守的元军,都选择性失明了。

 宋军来时候都不敢抵挡,走的时候声势更大,哪个不开眼的敢过去找茬啊。

 没看见宋军是过路的嘛?没事找抽的才去触霉头。

 “丞相,前面就是潮州饶平海域了。”陈吊着站在船头望着曾经走过的那条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一时间感慨万千。

 “嗯,一晃快一年了。你这是故地重游,心有所思啊。”

 “卑职多谢丞相救命之恩。”陈吊着对着文天祥一拜。

 “大举不必如此,你我同朝为官,都是为了大宋。”文天祥拍了拍陈吊眼的肩膀说道。

 陈吊眼要比文天祥年轻15岁。何况文天祥的级别也高出不少,拍拍起肩膀也合情合理。

 “其实,本相的心思和你一样。”

 “就如官家所言,你我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大宋的事情也就做好了。”

 “卑职明白,多谢丞相教诲!”

 “大举,我等出来时日太久了,让船队加速前进吧,尽早赶回琼州,也让陛下放心。”

 “卑职得令!”陈吊眼道。

 战船急驶,人心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