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2页)

 “宋瑞,你说的这些老夫岂能不知?陛下,如今我朝形势大好,但绝不可忘了端平入洛之事。”陆秀夫反驳道。

 端平入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宋军的后勤补给出了大问题,缺衣少食的宋军将士忍着饥饿与鞑子作战,焉能不败。

 俗话说一顿不吃饿得慌,连续饿上两三日别说打仗了,走路都困难。

 陆秀夫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一时间都在分析着利弊得失。

 “启奏陛下,京畿路早已经破败不堪,道路难行,如果强行出兵,后勤补给将异常艰难。”

 “嗯,言之有理,鞑子的情况正好相反,可以随时从河北支援粮草补给。就算占领了两京也会给我等造成很大的麻烦。”

 “启奏陛下,如今已经临近冬日,若北方突降暴雪,补给中断,当如之奈何?”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的曾渊子也发言道。

 “不错,不管是京畿路还是京西北路,人烟稀少,道路艰难。即便是仅仅率领千余人前来归顺我朝的巴特儿,日行不过十余里,八百余地的路程走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此刻,张世杰也重新考虑在这个时间出兵是否合适。

 究竟是否应该急于收复两京,在君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可以说赵与珞收复两京的战略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无他,还是交通运输问题。

 收复洛阳和开封很容易,但如果遭遇恶劣天气,以至于后续部队被阻断,补给无法及时送达,对于宋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其实不管是文天祥还是陆秀夫,两人说得都没错。一方是从威慑天下,鼓舞人心方面考虑的。另一方则是以开封府的现状为出发点。

 “诸位,朕以为,以当前的形势收复两京与大局无关痛痒。我朝的首要任务还是消灭伯颜的元军主力。”赵昺在综合研判之后,终于开口说话了。

 “陛下圣明,入冬季节不宜劳师远征,况且我朝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收复两京当不急于一时。”陆秀夫道。

 其实陆秀夫之所以反对即刻发兵收复两京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内政问题,秋收冬藏,历来冬季都是安民的重要时刻,也可以理解为休养生息。

 江南地区刚刚收复,陆秀夫的工作可以说日理万机。兴修水利,修缮道路,开垦荒地、安置流民、恢复生产等等。可以说整个江南地区百废待兴,如果在此刻出兵,必将对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都是有可能的。

 “鉴于目前的天气情况,以及我军各种物资都需要准备,朕决定推迟发兵。”赵昺一锤定音道。

 打仗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不是仓促之间出兵,宋理宗为了所谓的面子,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冒然“收复”两京,其端平入洛的失败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想通了的赵与珞、文天祥率先说道。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诸位,从现在开始准备吧,各种物资加速生产,两个月后朕御驾亲征,与伯颜一决雌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言一出,群臣膜拜。

 就这样,在赵昺部署下,整个宋朝立刻高速运转起来,棉衣、棉鞋、火枪、火炮都在加速生产中,最重要的钱粮物资也已经开始筹集。

 一场新的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