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农 作品

第34章 教育改革

襄平郡也是沿用这套制度。在这个时代,供一名学生脱产学习很难的,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富裕地主家庭,所以考中的进士都是地主阶层的精英分子。像吴晋这种出身寒门的书生中举,十分的少。

 次日,杨竞召开大朝会,吴晋上本,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

 “在各乡设置一所小学,学期3年,儿童6岁入学;各县设置1所中学,学习3年。小学和中学没有限制,适龄孩童都得读。郡设一所郡学,学制3年,中学毕业可以考郡学,录取率为五分之一,郡学毕业授秀才。郡学毕业后,可通过考试升入千山书院,录取率为五分之一,在千山书院学习满3年后,授举人,可以参加省考”吴晋一一把方案说来。

 杨竞想了想,儿童6岁入学,15岁毕业;如果考不上郡学,那就是12岁开始劳动。如果上了郡学,不读千山书院的话,15岁就可以参加劳动了。如果就读千山书院的话,18岁可以参加省考,可以出来做官了,这个设计总体合理。

 “完善几点,第一,各村设私塾,方便孩子读书,算是乡小学的分支。第二,从小学开始,上学免费,另每月额外给予学生30斤大米补贴。第三,男童女童同样入学,如有父母不准孩子入学的,坐牢3年,罚款100两”

 杨竞这三条措施提出以后,承运殿里一阵沉默

 “殿下,从来没有女童读书的先例啊”礼部郎中周明实在忍不住开口了

 “现在有了,不管男童、女童,只要是我辽藩的子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学就给补贴”杨竞坚决的说。

 女童上学,意味着劳动力的解放。杨竞现在十分缺少人力,如果把妇女也动员起来,接受教育,那么平均的社会生产力也会提高的。

 “殿下,臣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襄平郡6-12岁的孩童大概5万,如果男童女童都上学给补贴的话,一个月耗粮150万斤,一年耗粮食1800万斤,相当于襄平郡103万亩土地田税的九分之一了”钱峰叹了口气,说到。

 “补贴还是要给的,就当是减少田赋了吧。不给粮食补贴的话,很多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读书”杨竞略带无奈的说

 很多家庭为了多一个劳动力,根本不会让孩子读书的。如果每月补贴30斤大米,一年360斤大米,相当于1亩地的纯收入了,很多家庭为了补贴,也会让孩子上学的。

 “要是百姓为了补贴,不断生孩子怎么办?”周明又问道

 “周大人,那不是好事吗?每年补贴360斤粮食,就可以换得一个丁口,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吴晋笑着说。

 “殿下,按照钱峰大人的数据,6-12岁的儿童为5万,那么每年中学毕业可以报考郡学的学生是8000,按照五分之一的录取率,郡学学生是1600人,按照千山书院五分之一的录取率,每年千山书院招生仅为300人,是否少了些?”曾泰提出的疑问

 “不少了,千山书院作为辽藩最高学府,必需严进严出,每年300人,是可以的”杨竞觉得这个人数比较合理。

 “殿下,老臣有个疑问”张元也说话了

 “老大人但说无妨”杨竞和煦的说

 “殿下仁慈,允许女童读书,可若有女童考上郡学,乃至千山书院,是否授予女童秀才。举人功名?是否允许女童参加省考做官呢?”

 按照梁国规制,女童是不可以考取功名的。读书行,就当你自娱自乐了,但是要是想考取功名,那是门都没有。

 “孤觉得,还是允许女童考取功名的好”杨竞沉默了许久,才开口

 “殿下,老臣觉得不妥,这样会影响天下士族对殿下的看法的”张元劝道

 张元的意思很明白,本来100个功名1000男人争夺,现在变成100个功名1000个男人加1000个女人争夺了,录取率下降了一半,在这个以男性为尊的社会里,肯定会遭到抵制的。

 看杨竞就要乾纲独断想要拍板了,吴晋赶紧开口,“其实女童考取功名未尝不可,不过岗位可以限制为王府女官”

 王府女官,就是王府内部很多机构的负责人都是有品级的宫女,这种宫女就是女官,像秋华,就是正五品的掌事宫女,同时还是政保司正五品的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