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农 作品

第2章 雪满太行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杨竞一行星夜兼程,半个月的时间,就走了2000多里路,到达了燕晋交界的太行山麓。正常优质的战马驮着人一天能跑240里到300里左右,杨竞一行单人双马,战马都是以耐力见长的突厥战马,喂了的也都是精饲料,即使这样,杨竞也把每天行进的路程控制在120里,就是为了保证战马的安全。

 这一路,杨竞也是发挥了记忆特长,能抄近路就不走官路,比预定的进度提前了5天多,看着远处高高的太行山,杨竞陷入了沉思,是横穿太行山进入三晋大地,还是沿着太行山南下,渡过风陵渡呢。杨竞有些拿不准了。

 远处暗云低沉,看样子是要下雪了,是啊,这也都是11月了。

 “殿下,末将看着天气,怕是要下雪,您看咱们是继续赶路寻找驿站或者村落,还是就地宿营?”关云见杨竞骑在马上,望着远处沉吟不,上来请示道

 其实在古代,不按照官路行走是非常危险的,不按官路行走,意味着你就找不到驿站或者村落,在那时的野外,危险因素实在太多了,野兽、土匪或者是恶劣天气,都可以要了人的性命。

 别的不说,就说燃料吧,古代燃料特别匮乏,不要以为可以上山随便砍树,首先,山上的树不是你的,基本都是大地主的。再次,离得近的山上也没有什么树了,因为容易砍的树,基本都被砍光了。古代宗族制度之所以盛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宗族可以为个体提供稳定的燃料来源。

 “就地宿营吧,禁卫军搜索五里之内的可以用来当做燃料的树木,同时探明周围地形,如果伐树,在树下放一枚银元”杨竞算着时间,现在是未时末了(下午3点),冬天天黑的早,用不了一个时辰,天就会完全黑下来。

 “末将遵旨”关云一挥手,带着30名禁卫军开始四散寻找枯枝和树木。

 吴默带着政保司和军情司的吏员开始搭建帐篷,帐篷等辎重都在备用的马匹上驮着,需要一一卸下来,组装好。

 “吴默,你先别忙活了,孤看着这天气,像是有暴风雪的模样。你搭建的那个临时帐篷应该扛不住,等关云回来,看看能不能搭建个简易的木屋”杨竞看着吴默把辎重卸下来,就想立刻搭建帐篷的时候,和吴默说道。

 “是殿下,那微臣先去寻觅一个避风的地方”吴默立即恭敬的说

 离杨竞他们停足不远的地方,有个斜坡,恰好可以作为一个避风的地方,吴默立即带人将那附近的地面铲平,然后尽量夯实。吴默正忙着,有禁卫军陆续回来了,马匹后面还驮着一棵碗口粗细的树木。放下树木后,禁卫军士兵又向周围分散,寻觅很多的燃料或树干。

 这时天空已经开始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吴默立即带领手下忙了起来,先是在斜坡上掏出了一个一尺深的洞,然后把碗口粗的树干插进去,接着又在树干的另一次下面用短一些的树干支起来,这样简易木屋的横梁就算是搭建起来了,然后将其余的树干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然后依次的搭在固定好的横梁上。搭好以后,底部用石头压住,这样遇见大一点的风也不怕。杨竞也上手干活了,一一将枯枝搭放在树干上,用以避风。

 杨秀宁毕竟还小,今年12,虚数13了,半个多月的长途奔袭给她累得够呛,也多亏了这几个月杨秀宁一直跟着紫鑫学武,身体素质提高了很多,不然就这么长途奔波,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受不了。

 “秋华,你和紫鑫带着凤凰住木屋,其余人在木屋周围搭建帐篷。”杨竞下令道。

 那个简易的木制帐篷最多住四个人,杨竞就把这个木屋让给了这三个人。

 “殿下”秋华刚想说些什么,就被杨竞打断,“就这么办吧”

 秋华没了办法,指挥女兵把木屋的里面又用帐篷的毡布堵上,铺好了杨秀宁的睡榻,又在里面生上了火盆,才把杨秀宁请了进去。这时禁卫军们也陆续返回,只不过这次带回的树干就很少了。

 雪越下越大了,地上已经开始有积雪了,远处白茫茫的一片。禁卫军们也都开始搭建帐篷,然后五人一组,都进入到自己的帐篷之中。杨竞的王帐篷也不大,只能容纳三四人。

 “殿下,所有的马匹都已经集中在一起了,为了草料,还在它们身上放了草”关云一身寒气,进入到杨竞的帐篷禀告道。

 “告诉弟兄们,就别在外面站岗了,每个帐篷留一个人警醒点就行了”杨竞看关云在自己帐篷外还设了双岗,士兵都有点冻的发抖了,于是下令道。这荒郊野外的,还下着大雪,也不像是能有敌人突袭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