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周正”

送走了刘先明和刘大爷,周正回到家,虽然在记忆中就知道了这个家的情况,但亲眼看到的时候,还是感到了一丝窘迫。

 没有粮食,只有小半袋洋芋,乒乓球大小。

 他坐到了石凳上,点亮家里唯一的豪华用品--油灯,双手搭在木板铺成的桌子上,开始批改学生们的作业。

 搭在石头上的木板并不稳,随着他写字的力度变化微微晃动。

 这个时代的小学作业并不难,没花多少功夫就批改完毕。

 把桌子上的东西收好,他从床上捡了件外衣披上。

 十月的天气虽然还有些热,但到了晚上,温度下降,不注意就会感冒。

 从袋子里挑出十个土豆煮起来,他将整个家里都收拾了一遍。

 一番整理,累得他出了一身细汗。

 此时,土豆煮好,他顾不得烫,一口一个小土豆,十个土豆很快被他吞下去。

 无奈的摸了摸肚子,他感觉到肚子里还是空荡荡的。

 饥饿如此真实,让他一时有些愣神。

 一千年了,他再次感受到饥饿的感觉。

 打开粮食袋子,里面的土豆大概还有四五十个,听起来多,实际上没有多少。

 双手捧出二十个土豆,打算再煮一锅。

 然而看着袋子明显瘪下去,他犹豫一下,又放回了十个。

 再次吃了十个土豆,周正终于有了一丝饱腹感。

 没有油水,没有食盐,没有调料,他感觉还能吃十个。

 摸着肚子,周正凝视着地上剩余的那袋粮食,心绪翻涌。

 “我只怕是病了!”

 “长期吃这种东西,缺乏各种微量元素,很可能英年早逝。”

 “‘周正’是新式学堂毕业的优秀人才,为什么甘愿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教书。”

 “以他毕业生的身份,在大城市里根本不愁吃穿。”

 周正翻阅“周正”的记忆,想推测出“周正”的想法。

 今年是1905年,“周正”出生那年,中法战争末期,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

 这是“周正”成长的环境,恰恰他又是新式学堂毕业。

 这样风起云涌的世界,种种思想此起彼伏,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结果却让所有人陷入绝望,革命的火种开始形成。

 但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过。

 天下人苦的太久了,已经让他们没有精力去想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越来越大的压力,让整个国内像一个不断加压的火药桶,随时会发生爆炸。

 无数条出路被斩断,摆在天下人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他们再无选择。

 虽然只剩下一条路,但走的方式却不同。

 有人聚啸山林;有人身在曹营身在汗;有人听召不听宣;有人依靠洋人,试图借列强之手,形成自己的力量,谋大事,其中根据背后的洋人实力不同,又形成不同派系。

 还有人开始在思想上站起来,大声疾呼,试图让更多的人觉醒,振聋发聩;有人深入田间地头,研究这个国家生了什么病,想对症下药,力挽天倾;还有人开始组成各种社会团体,或为自保,或有图谋,勾心斗角。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也是一个黑暗的时期,无数人点着灯火,试图照亮这个世界。

 周正研究“周正”的记忆,却无法发现“周正”的真实想法。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简简单单的教学,朴素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之间。

 “为什么会来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