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夜校

随着周正的动作加快,加上村里来了不少人,周正按照记忆中《军用两地人才之友》《土法制造水泥工艺》的要求,因地制宜,做出了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器械和烧窑。

 条件限制,以生产普通水泥为主,主要使用石灰石和黏土类材料,按合适比例经高温煅烧,加入适量石膏,磨制成水硬性胶凝材料。

 这是后世,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小作坊生产方法。

 生产简单,取材方便,操作要求低,适合小规模生产。

 而民族水泥企业在1893年就停工,要到1907年才重新开办,这个行业现在正处于国内空白时期。

 目前国内的水泥,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且水泥生产技术不高,能吸纳劳动力,见效快,对其他行业的冲击小,利润一般,不容易引起其他人注意。

 这是周正考虑良久,才决定的发展起点。

 带着生产的第一桶水泥,周正去找了刀哥,承诺以市场价五折的价格提供给他,能卖多少价格是刀哥的事。

 即便周正的水泥是土法水泥,但质量并不比现在的洋灰差,刀哥欣喜若狂,拍下胸脯接下了这件事。

 解决了出货问题,水泥厂发展一日千里,吸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周正为了加强对水泥厂的管理,逐渐开设了食堂,重建了学校,修炼了工人体育场。

 事情到这一步,周正又把村里的农业产品全部收购,将整个村子纳入他的管理体系,各色人才被重用,养殖业跟着开办起来,其余各种生活百货也慢慢开始涉足。

 半年时间过去,时间来到1906年5月。

 赵大牛从家里带上自己作业本,推门走了出去。

 他们已经从后山搬下,在村里选了宅基地,建了新房子。

 “赵组长好!”

 “乡亲们好!”

 走在水泥路上,正在修路的工人都在向他问好。

 这些,是附近村子的人,齐下村产业发展起来后,吸引了附近的人来干活,正好大家都挣了钱,村里又建了个砖厂,于是新的建设开始了。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村里来者不惧,通通安排进厂,经过一个月实习,夜校考试及格才能转正。

 “砰!砰!砰!”

 这是学校里打篮球的声音。

 赵大牛看向新建的小学,里面修了篮球场,很多下午放学的孩子们就在里面打篮球。

 以前,他们这个时候已经去地里帮大人干活,现在村里发展起来,孩子们也有了真正的童年。

 来到后山的工业园,这个名字还是周校长命名的,赵大牛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很多工厂都在这里。

 这里有一个工人体育场,说是体育场,实际上是一块平整的水泥地。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这是工人们在跑操,新来的工人转正都要经过笔试和体能测试。

 看到他们,赵大牛就想了当初的自己,其他都还好,但十二个引体向上的标准,曾经折磨得他痛不欲生。

 周校长曾说,好的身体是做工人的本钱,所以,厂里对身体素质很重视。

 赵大牛是第一批转正的人。

 一个月的试用期,下班就开始体能训练,晚上就到夜校上课。

 回忆起这段经历,痛苦之余,他还感到充实,甚至,慢慢喜欢上这种生活。

 “赵组长好。”

 “同志们好!”

 和遇到的工人们互相打了招呼,赵大牛来到资料室。

 他很喜欢“同志”这个称呼,因为周校长就是这样称呼他们,他能感觉到周老板对他们的平等态度,所以他也这样叫其他人。

 走到资料室角落,这里有一摞书,他昨天刚刚装订好。

 这是周老板前天递过来的资料,由周老板亲自编写、校正,名字叫《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