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五米 作品

第331章 孙小小的社会实践

孙朝阳外婆忽然感慨:“你对你妹妹真好,不像隔壁黄二娃。”

 隔壁黄二娃前天刚跟他三妹打了一架,一样是因为妹妹回娘家拿东西贴补夫家。

 八十年代大伙儿都不富裕,孩子又多。成都平原虽然富庶,但农民人均耕地只有七分半,每到年底家里粮食吃光,日子过得就恼火了。

 黄三妹也穷得不行,跑娘家来求援。黄母趁黄二娃不在,把家里大米装了一麻袋,让老三快跑,别让你哥逮到。

 谁料黄三妹刚走到村口,迎面就碰到黄二娃,兄妹俩就吵了起来。

 然后,黄二娃就把黄三妹摁地上捶了一顿,气得他们母亲到现在还躺在床上哭,两天水米不进。

 孙朝阳舅舅道;“妈你这不是废话吗,我和妹妹都是你肚子里落下来的肉,真正的血脉至亲,她要什么我能不给。她挨饿,咱陪着就是,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

 贫穷让亲情都变得淡漠,但这点在他们之间并不存在。

 舅舅:“老这么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当过兵,有了见识。现在是民兵连长,又有力气,家里还有些积蓄。我琢磨着咱们山里头不是有页岩矿吗,那可是烧砖的好材料。永福和月娥都是砖厂的老工人,熟悉这活儿。听月娥说永福腰出了问题,心脏也肥大,以后估计上不了班。要不,我弄个小砖厂,让他们过来指导指导?”

 外婆:“他们在厂子里都是干体力活的,懂什么烧砖?”

 舅舅:“他们不懂可以让厂子里的工程师什么的来指导指导啊,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咱也不亏待他们。”

 孙朝阳外婆跟儿子抬杠:“人家好好的国营单位工程师,为什么要指点你,那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吗?再说了,政策一时一变,就拿我们生产队这几十年来说吧。今天说分土地了,明天又搞集体农庄,后天又包产到户,谁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妈心里害怕啊。”

 老太太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确实很担心。

 舅舅心中也没有底,想了想,道:“我明天进县城给孙朝阳打个电话,问问国家政策,再让他给我寄点烧砖技术的书回来。他有文化,北京又是大地方,应该比我懂。”

 打电话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长途电话。

 舅舅也就是抱着碰运气的想法去试试,如果打不通就写信。

 孙朝阳每月会给舅舅和外婆写封信,寄点老人家爱吃的零食,信中留了通讯地址,还有一个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是音乐公司的。

 孙朝阳舅舅等了不到半个小时,竟然通了,而且孙朝阳竟然就在电话那头。

 对于舅舅要办砖厂的事情,他感到很高兴。在上一世,舅舅八十年代也有过这个打算,筹划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却改了主意。当时,生产队的某人在成都建筑工地干活,每月二十多块工钱。工地上缺人,于是他就跑回村把舅子老表弟兄都叫过去了,很不幸舅舅也在队伍当中。于是,本来要成为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那样的企业家的舅舅就此错过了一场财富机遇。

 孙朝阳急忙对舅舅说,现在国家鼓励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你大可不必担心。现在的政策是越来越松,再过两年就会全面开放。不信你上街看看,街上那么多做小生意的,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多大方便,难道把他们都给抓了,大家在退回去过以前的苦日子,那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舅舅连声道,朝阳你是大作家,又是国家干部,比我懂政策,你说能干,那我就干起来。

 孙朝阳说,开砖厂的书我托人给你买,我爸爸妈妈一把年纪,他们又不懂技术,能帮你什么忙,再说了,过两年我还打算接他们到北京养老,一家人团聚呢!至于技术人员,舅舅你忘记了,我也是砖厂出来的,到时候我给你一个名单,你去请他们兼职。对,都是技术好的,而且又缺钱的那种。

 舅舅:“这年头,谁不缺钱呢?”

 孙朝阳又听舅舅说到父亲的腰椎间盘突出,心脏也有问题,大惊,忙说,好好好,我知道了,过年的时候我抽时间带他去医院看看。算了,我现在就去打听,舅舅,不说了,不说了,等我写信给你。

 又过得十几日,元旦刚过,北京的信来了。

 是孙朝阳的,随信还有四本机砖厂的技术资料。另外,还有一张汇款单,汇过来五千块钱。

 看到汇款单,孙朝阳舅舅脑壳嗡嗡的,手心脚心全是冷汗,这可是城里工人十年的收入。

 他又给孙朝阳打电话,电话奇迹般地通了,外甥很巧地就在电话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