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那是我的钱

时间已经很晚了,桌上的菜都凉了,老爹炒的回锅肉已经凝结。

 老木就着凉拌三丝愤愤地享受着孙朝阳家的泸州老窖,川菜辣,泸州老窖辣,他吃得馒头汗水,眼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

 说这本书是赝品也不对,人家的文章都是新写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跟孙朝阳的原作没有任何关系。

 刚开始的几篇文章还借用了孙朝阳已发表文章的题目,后面的文章都是原创。

 比如接下来孙朝阳读到的文章就是《牡丹江》,写东北风光的,写白桦树,写大马哈鱼,写镜泊湖。

 又比如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吴桥》,写当地杂技历史的。

 还比如一篇文章的题目则是《早酒,早酒》,写的竟然是湖北监利人吃早酒,从当地的饮食文化扯到三国华容道长坂坡。连监利这种没有存在感的地方都知道,作者倒是渊博。监利的地方官应该给他发张奖状,表扬他为宣传监利做出巨大贡献。

 孙朝阳摇头笑起来:“这是何必啊?文章写得还行,直接投稿,上杂志问题不大,冒充我孙三石干什么,孙三石很了不起吗?”

 是啊,这些文章质量都不错,即便上不了国家级刊物,省部级问题不大。至少,如果这些稿子投给孙朝阳,他个人是会让他过一审的。

 只要稿子积累到一定数量,申请个省级作协会员,那就是真正的作家了。八十年代作家社会地位高,给原作者带来的好处不比冒名顶替大得多?

 这人纯粹就是想不通。

 “你孙三石就是了不起,这本书的文章和你的原着比起来就是屎,臭狗屎。”木呐气道:“你还笑?”

 孙朝阳倒是无所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读者都是有眼睛的,只要拿书里的文章和我发表在杂志上的文化苦旅一对比,不就看出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放屁!”在二人说事的过程中,木呐一直把玩着青铜刀币,闻言将刀币重重地在碗上一敲,敲出了一个锛儿。

 孙朝阳:“别敲了,宣统官窑。我妈认不得,去年春节还拿雍正朝的盘儿打油碟,等会儿我把这些玩意儿都收起来藏好。”

 “你啊,你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啊。”木呐说:“问题的关键是,这书是正统出版物,有书号的,而且人家的书名就叫做《文化苦旅》,你孙朝阳在我们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书的时候,该用什么名字?如果还用文化苦旅,可能吗?要不我们改改,改成《文化之旅》《文化逆旅》《文化旅一旅》,那不是搞笑吗?”

 孙朝阳抓了抓头,开始感觉到不妙:“算了,换成《凭海临风》?嗨,呸,恼火。”

 木呐接着说:“第二个问题,读者可分不清此孙三石不是彼孙三石,人家买了这本书一看,不对啊,怎么和杂志上发表的不一样,难道是精修过?对对对,正式出版的时候和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通常会做精修。别人是越修越好,这个孙三石怎么越修越差了。到时候,你孙三石坏了名声,又如何自处?咱们当作家的,什么最要紧,是名声,是在读者那里的口碑,你的书以后还想不想卖了?”

 孙朝阳色变:“这……”

 木呐最后拿起那本西贝货,扬了扬,问:“朝阳,知道这本书卖出去多少本了吗?”

 孙朝阳:“多少?”

 木呐:“首印十万,在极短时间内就售罄。如此大利,我估计出版社那边正在加班加点二版,猜猜看他们二版会印多少?”

 孙朝阳:“我怎么晓得。”

 木呐:“如果我是出版社那边,既然首印卖得这么好,这再版肯定会干一票大的。”

 他伸出四根手指:“印他个四十万本,说不定会更多。”

 孙朝阳寒毛都竖起来了:“多少?”

 木呐:“你是拿版税的,你说这是多少钱?”

 孙朝阳霍然而立,双目圆瞪,惨叫:“朕的钱,那是朕的钱!”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断断不可原谅。

 孙朝阳满面铁青:“老木,此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找到出版方,让他们登报道歉澄清,并出作巨额赔偿。”

 他看了看这本假《文化苦旅》的出版方,还好不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不然就没办法找人了。出版社的名字是“小花伞文艺出版社”一看就不是太正经。

 “有这个出版社吗,以前都没听到过?”孙朝阳抓了抓脑袋:“老木,你是圈内人士,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