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五米 作品

第388章 反复变化的卦象

孙朝阳把苹果递给张先生后,就好奇地打量起沈从汶家的陈设,这一看眼中异彩连连。

 老先生家里布置得……怎么说呢,有点乱。到处都是书,书架上都摆不下了,就堆在墙角的地板上。看架势,估计有好几千本。

 书也不是文学书籍,都是考古文献。另外,家里到处都放着漆器,有盒子,有箱子,有盘子,估计都是古董,以后可值老钱了。

 看孙朝阳端详着那些漆器,沈从汶热心地在旁边介绍,这个盘子是湖北那边淘弄的,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的宫廷用具,你看着漆面,这包浆……嗯,没有包浆。

 孙朝阳问现在这种漆盘值多少钱,沈从汶回答道,明朝以前的文物禁止交流,他是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才留在手上,百年之后,明之前的古董都要交给国家。至于明清的,则留给子孙当个念想。

 说着,沈从汶又指着一个木盒子说是乾隆时期的。你看这些纹饰极为华丽,做工极为繁复,其实看起来不太美。实际上,清朝乾隆经历过一次审美大降级。

 他来了谈性,热心地给二位客人扫盲。说,你看这盒子掉漆的地方,里面植物纤维状的东西是麻布。漆器在上漆之前要贴一层麻上去,然后再一层一层刷漆,麻的作用是可以防止热胀冷缩后漆面开裂。

 孙朝阳心中赞叹,不愧是大师,这水平,上鉴宝节目不得hold住全场?感觉观复博物馆老板和他比起来都差些火候。

 张先生看丈夫唠叨,打断他:“老沈,你怎么拉着人就说个不停,不礼貌啊。“

 沈从汶才哈哈大笑:“朝阳同志,木呐同志,坐坐坐。我就一个老头,平时冷清得很,你今天又是什么缘故过来呀?“

 听到沈先生这么说,孙朝阳心中一笑。沈从汶这里可不冷清,他年轻时就是个活泼的人,朋友满天下,和文学届任何一个人都能搭上话。不然,也不可能一个初中学历就能做大学教授,还是西南联大这种名校的教授。当然,因为学历问题,知识界对他也颇多腹诽。

 建国后,老先生从事历史研究,带出的学生现在都是学术界中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大过年的,不知道多少学生徒弟过来拜访恩师,这点从屋中到处堆放的礼物就能看出来。

 孙朝阳:“沈先生,您是知道的,我是《中国散文》的编辑。先生的散文和小说我基本都是读过的,尤其喜欢湘西系列,很崇拜你。这是我社往期出版的刊物,还请先生指点,以后每期都会寄给先生过目的。”

 沈从汶看了看杂志,笑着点了点头:“老了,眼睛花得很。我是个历史学家,不懂文学的。怕是不能给你们意见。”

 他和孙朝阳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很合拍,湖广填四川嘛,大家都是一家人,因此看这个年轻人分外顺眼。

 不料,孙朝阳眼睛一转,突然翻开书指着首页:“虽然冒昧,但我认为这里面有一篇文章沈先生你还是有必要看看。”

 正是孙朝阳发表的《文化苦旅》系列中的名篇《青云谱》。

 沈从汶:“青云谱,八大山人?哦,是朝阳同志写的文章。我对书画不太懂,说起来永玉才是行家。”

 孙朝阳又翻开那本书,找到《青云谱》那篇文章:“沈先生,你看看这两篇作品有什么区别?”

 没错,这就是莽流出版的西贝货《文化苦旅》。

 沈从汶捧起书和杂志分别读了一遍,有些疑惑:“就是两篇同题散文,杂志上的青云谱写的是八大山人的一生,写的是他艺术道路。书上的青云谱,就是一篇普通游记,题材内容和写作风格区别很大……等等,怎么都是文化苦旅,作者都是你孙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