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多多 作品

第一百七十章 行星改造计划(第2页)

 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度、星球的稳定性、恒星的稳定性、星际空间的稳定等等多达数千条项目都要同时符合条件才可以。

 这与早期人类文明对待适宜生存的星球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毕竟伏羲星系是一个双星系统,强烈的恒星风帮助行星上的生命在抵御强烈的宇宙射线的同时,本身的高能带电粒子也成为了影响行星生命孕育的重要一环。

 一些列的基础工程的建设已经占据了思旭极为庞大的算力。

 在补充文明中亏空的能源空洞的同时,复苏文明中所有的智慧生物、星球表面基地的建设任务、以及人工建造一个恒星辐射的屏蔽装置都需要大量的计算力作为支撑。

 起初思旭认为,要想等星球的改造完全适宜特纳人生存这需要等上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

 时间久到足可以让科学院的那群科学家换了好几波也未必能够完成。

 于是思旭打算采取改造以及居住共同进行的方式。以在行星表面建设大型的封闭生存空间,外部在加以进行生态改造的两步路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对自己资源的消耗,二来可以避免很多诸如在轨道上进行补给的麻烦事。

 不过计划是好的,现实却总是在不经意的问题上给你制造新的麻烦。

 改造的过程一环套着一环,每一个节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先前还在规划建设地面基地并就地取材展开建设。

 但是思旭发现,原本行星能够用于进行建设的材料分布的极为零散。思旭需要在全球各处进行矿物开采、冶炼、制造等一系列的工作才能开始建造地面基地。

 一直以来都是将一个星球彻底摧毁并直接开采关键材料的思旭,第一次要面临精细化作业带来的困扰。

 于是方案进行了变更,思旭决定将四艘国家级居住飞船下降到地面作为生存空间来供智慧生物使用。

 在使用原有的飞船提供的便利同时,也可以促使星舰周围区域的建设并达到逐渐脱离星舰的目的。

 于是乎一次声势浩大的工程开始了,思旭在太空轨道上建设了数条工业生产线以用于生产一种名为阳伞的装置。

 这是一个直径为5米,长度为200米的特异装置。它将用于在四艘伊甸园号飞船完成降落以后,它将接替还没出现的稠密大气层以及强度偏弱的地磁来充当整个星球的太空辐射防御系统。

 这些家伙一旦布置到位,他们就可以凭借其内部搭载的超级电容装置中储存的能量,来让自己完成形态的转变。

 原本细长的柱状结构会在几分钟内展开,一个类似蒲公英一般的结构将在圆柱体的一段展开。

 届时数以百亿计的“阳伞”会将整个星球包裹成为一个长满绒毛的雪球。

 在为地面上的生物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会加快星球改造的进程,锁定星球温度,并将大量的太阳能供应到地面用于城市的日常使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