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别放气 作品

第179章 名利双收(第2页)

 “每一个球员,在6岁、12岁、15岁、18岁的时候都可以填写一个推荐人,这个推荐人一般来讲应该是他的教练。

 作为推荐人当然拿不到转会分润,但是有了这个制度后,他们推荐的球员将会因为职业成就的增长,给他们赚取积分。此处就要用到之前我们一直在进行的球员积分系统了。

 每一个进球,每一次助攻,每一场的跑动距离等等数据都会变成积分,球员本身的积分影响到他进不进国家队,而积分产生的另外一项隐形数值则结算到推荐人的账户。这种推荐获利的模式,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里都有,都是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推广。

 我们球员的上升通道太少了,而我们的青训教练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基层,得不到任何的收益,全靠一腔热情在做事,我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些回报了。”

 魏长缨忘不了那个浸淫青训三十几年的马木生教练(第三章)。他可以培养成就了很多球员。人心好的,有时间回去看看他,带点或轻或重的礼物,但大部分人恐怕从走出足校那天起,便已经成了路人。

 青训教练不应该这样。

 魏长缨说完,让在座的专家也不仅有些动容。他们还从没见过一个足协的官员能够设身处地的为青训教练考虑。

 暂且不说是否能够落实,就这个出发点,就能超过全国99%的足协官员。

 “这个积分最终能兑换什么?”一个专家问道。

 魏长缨沉吟了片刻:“我的想法还不成熟,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我准备以中足基金的名义建立一个中国青训名人堂。刚才说到的积分,首先是为入选名人堂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另外,积分可以换到相应的资金补贴。这个补贴分为一次性的补贴和持续补贴。一次性补贴就是按照从事青训的时间,一次性的补贴给教练。另一个持续性的则是按照积分评级,然后以津贴的形式发放。这个大家放心,中足基金不缺钱。”

 众人心中暗叹一声:中国人讲究的是名利双收。魏长缨的第一步就是给名,让那些在青训一线的教练进入名人堂,让全国都知道他的事迹。第二步则是给利,有钱好办事,现在魏长缨最不被掣肘的就是钱的问题。

 相信只要有这两方面针对青训的制度,才会有更多的教练走向青训。

 丁兆成突然想起有一次上课,曾经有个学生问他:我国体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突,到底是什么?那个问问题的年轻脸庞似乎与眼前这个足协的处长重叠的起来。

 青训补偿方案则相对简单了。

 专家们在参考了国际足联的青训补偿机制,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制。那就是,按照俱乐部的级别进行补偿。

 第一类别(中超俱乐部)50万/年,第二、三、四类(中甲、中乙、中丙俱乐部,8-11岁按照第四类机构计算,12-15岁按照三类机构算)分别是25万、10万和2万/年。

 魏长缨问道:“这是大家的意见吗?”

 丁兆成接过话头:“我们也是参考了国际足联的政策,按照他们的规则去划定的俱乐部类别。一般欧洲的三类俱乐部要3万欧/年,我们算是收的比较少的了。”

 魏长缨点点头,说道:“那就落实一点,我们按照今年的转会窗球员,做个计算,看看这个政策合理不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