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欠饷(第2页)

 “是...臣定当不负皇恩!”

 吴孟明和王之心看着唐通远去的背影,心中略感不安。

 唐通昨日私下对崇祯派杜之秩监军的行为很是不满。

 今日皇上只杀了一个太监,便挽回了唐通的忠心。

 虽然暂且看不出真假,但皇上收买人心的能力显露无疑。

 安抚走唐通后,崇祯坐在龙椅上思考下一步的计划。

 按理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问题是,现在他要兵没兵,要将没将。

 受大明战神的影响,明朝后期的皇帝没有兵权。

 京营有二十六卫,其中二十一卫多少都受兵部辖制。

 他能独自调动的只有锦衣卫和腾骧四卫。

 腾骧四卫后来改编为勇卫营,属于精锐中的精锐。

 不幸的是,黄得功和勇卫营的精锐被他派去追缴张献忠,此时正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作战。

 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算有兵权,京师也无人可用。

 既然如此,只能用孤注一掷了!

 “吴孟明,王之心。”崇祯闭着眼道。

 “臣在。”

 “锦衣卫和东厂在京师有多少人?”

 “回万岁,锦衣卫有三千余人。”

 “回万岁爷,东厂有两千人。”

 崇祯在心里默默盘算。

 三大营,锦衣卫,东厂,禁军,五城兵马司全部加起来,京师可用之人约有三万八千人,除去皇城必要的守卫,能调用的也就三万六千人。李自成大军号称五十万,实际也就二十。出陕西后分成两路,沿途需要驻守,进攻北京城的约有十一二万人。虽然数量没有想象的多,但有一半是他从陕西带出来的精锐。

 一比四的比例。

 老弱病残对精锐?

 没戏!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要想守住北京,最关键的还是钱。

 人不够可以募兵,募兵更需要钱。

 皇帝和士兵的关系就像老板和打工人。

 有钱不一定卖命,没钱肯定不卖命。

 那些当兵的吃不饱穿不暖,凭什么拼了命去保护稳坐金銮殿的皇帝?

 钱去了哪里,怎么没的,与他们无关。当兵的只要没拿到钱,就会认为是皇帝的原因。

 崇祯深谙此理。

 况且大明末年明军战力并不低,有句话传的广: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何处有满饷,辽东皇太极。

 “欠了几个月的饷了?”崇祯闭着眼继续问。

 吴孟明和王之心互相看了一眼,同时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怕揭大明朝的底,丢皇上的脸。

 崇祯脸色一沉,“实话实说!”

 “是,锦衣卫欠了五个月的饷银。”

 “东厂也是五个月。”

 崇祯叹了口气,想骂人不知道骂谁去。据他所知,京师的锦衣卫和东厂是欠饷最少的。

 “你们自己算,补足之前的欠饷,每人再发五两守城银,总共需要多少?”

 吴孟明眼前一亮,他才不管崇祯帝从哪儿弄银子,只要给银子就行。

 片刻后,俩人把总数报给崇祯,“皇爷,锦衣卫和东厂共需七万五千两银子。”

 “嗯,你们知道三大营欠多少饷银吗?”

 吴孟明皱了皱眉,作为锦衣卫的头号人物,这种消息还是知道的。总督三大营的是襄城伯李国桢,他不想得罪对方。

 王之心也怕得罪人,闭口不言。

 “吴孟明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都这种时候了没必要遮遮掩掩。”

 “是,三大营基本欠饷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