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蓟州兵变(第2页)

 对比辽东,这些钱根本不算什么。

 李邦华眯着眼睛,悠悠说道:“钱的问题不劳曾大人费心了,国库不但有存银,而且很多。兵源的问题本官也考虑过,来源有三!”

 “一,招募蓟州当地百姓!二,调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守军;三是蓟辽总督王永吉王大人的关宁军。”

 “至于你说的蓟州屡次兵变,那些都属于人祸,与蓟州这个地方无关。”

 朝堂之上,安静的有些可怕。

 李邦华太敢说了,先不提他的兵源对策,但就蓟州兵变的言论,就触及到朝廷和皇帝的逆鳞。

 他怎么敢的啊?

 众人一番对视后,最后将目光落到崇祯身上。

 崇祯一脸平静的坐在龙椅上,开始回忆历史。

 蓟州兵变...

 这是史书都不愿记载的事件,自此之后明军开始日落西山。

 蓟州兵变对于大明的影响十分深远!

 第一次蓟州兵变是万历二十三年,明史记载两千多戚家军不满粮饷,兵变被杀。第二次是己巳之变时,驻守在蓟密永防线的十万大军成建制投降建奴。

 第一次兵变并非戚家军不满粮饷,实际是朝廷内部斗争的延续。

 万历二十年,时任戚家军主帅吴惟忠领兵奉命入朝抗倭。围攻平壤时朝廷承诺第一个攻上平壤城头的赏银五千两,朝鲜史册以及明史皆记载。

 但首先登城的戚家军既没有领到赏银,还被欠饷。戚家军讨薪未成,被王保诱杀,冠以“兵变”的罪名。紧接着吴惟忠被罢黜,戚家军被遣返原籍。

 戚家军真的兵变了吗?

 当然没有!

 究其根本是党争带来的恶果。

 戚继光由于受到万历和张居正的信任,加之戚家军百战百胜,所以戚家军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明军的楷模军队。这引起了其他军队,尤其是辽东兵的不满。

 张居正倒台后,依附于张居正的戚继光也遭到清算。万历年间的党争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底线,作为张居正的人,戚继光不管能力如何,都要被清算出去。而戚继光一手锻造出的南兵,也背着同样的命运。

 于是...戚家军被迫落幕。

 以严明的军纪、百战百胜的战绩闻名的戚家军惨遭友军屠杀,寒了多少人的心!

 至于第二次蓟州兵变是朝廷缺钱,崇祯力主裁汰蓟州、密云、永镇新军(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是崇祯自掘坟墓的经典操作之一),部分被汰兵阴谋作乱,在八旗兵犯蓟之际乘机投敌。

 李邦华把这两件事都归于人祸,可见他胆子是多么大。

 “陛下,内阁首辅李邦华在朝堂上胡言乱语影射陛下,应该治他的罪!”见崇祯沉默不语,刑部左侍郎张忻第一时间跳了出来。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张忻为官多年的经验!

 就算打不倒李邦华,也要在皇上心中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