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愤怒的狮子 作品

第203章 反响(第2页)

 3官员的残暴统治:

 在法令上过于严苛,官员们对百姓的统治变得愈发残酷,这导致了政府与民众的对立。

 社会矛盾的激化,制度扩容的问题:

 秦朝在统一全国后,国家规模大幅提升,但郡县制和官僚体系等管理制度未能及时适应新形势做出有效调整,导致制度无法有效应对新的挑战。

 民愤的积累,继位者缺乏治国选才的能力,持续用兵导致财政负担过重。

 沉重的赋税使得百姓不堪重负,最终引发了民怨沸腾。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和灭亡。

 胡亥与赵高篡改遗诏,屠杀兄弟姐妹,又修改加强了秦法,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太初有为的实施意义非常重大,为秦国实现一统天下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痕迹,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国迎来了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时期。

 太初有为还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全国征兵,修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国家统一和建设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我能给的始皇帝陛下建议:在秦朝造纸术,印刷术还没有的情况下,暂时实施察举制,举孝廉。

 这一制度为汉朝的,一些经过实践的,可以考虑。

 等我把造纸术,印刷术传送给你,等这一步做好后,建立书院,培养人才。

 诸子百家可选兵家,农家,医家,墨家,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些人才培养出来可以考虑科举制,科举制宋元明清四朝已经很完备和成熟。

 这个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进一步完善,唐朝沿用至唐武周时期女帝创立武科举。

 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又能实现文武平衡。

 只是武科举不够完善,至宋朝由于重文轻武,武科举发展滞后。

 始皇帝陛下,你对我的回答还满意吗?”

 始皇帝赢政沉思良久,这才又问道:“能否解释一下察举制,举孝廉与科举制度的不同?”

 武珊珊:“关于察举制度,可以简要说明一下:

 察举制是中国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

 察举制的选人权在地方长官手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再送入中央,考察录用。

 营私舞弊,朋比结党,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

 汉顺帝阳嘉元年,采用左雄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引入考试机制,史称阳嘉新制。

 其推行的阳嘉新制虽在察举制的庭园之内,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

 但也走到了察举制的尽头,标志着察举制达到顶点。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而积累到了隋唐就演变成了科举制度。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孝廉即孝子廉吏。

 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复试制度,为东汉左雄所创立称为公府复试。

 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这个孝子廉吏选拔也同样存在弄虚作假,比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这个故事核心思想是孝道,二十四孝皆如此。

 为什么说他有造假之疑?这完全是把后世子孙的智商按在地上磨擦。

 可能古代人缺乏常识,很容易相信什么孝感动天。

 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是王祥,王祥字休征琅玡临沂人。

 是魏晋时期的大臣也是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他因侍奉后母极孝而被世人所知。

 【卧冰求鲤】讲述的就是他在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在这个故事中一年冬天继母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结冰无法捕捉。

 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祈祷,忽然间冰化开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而泣,把鱼带回家供奉给了继母。人们都称赞他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这个故事后来被奉为经典的孝道故事之一。

 后世至到零零后听到这个故事后直接开骂:太假了,一点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还赤裸上身卧冰上,怎么没有冻成冰雕?

 孝道也太假了,不足信!骗三岁小孩也骗不了,当后世子孙智商不在线吗?

 说这则故事只是说明在东汉时期察举孝廉存在漏洞和弊端。”

 武珊珊也算把能查阅的资料与个人分析告诉赢政,能帮的也已尽力了,剩下的该怎么办就不是她能左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