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鸟落旧林 作品

第73章 推政下乡(中)(第2页)

 大同军征伐敌人,收获的银子一般很难花出去,与其白白便宜明军,不如便宜自己人。

 银子拿回来,我会用供销社给出高于五年内均价的两成作为订单。

 订单需要竞标,但我只跟合作社订标,至于我说的什么合作社,你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是股东,推选一个带头掌柜,你们以户为基,都当股东。

 至于股本,就是土地、人力。

 收成,就是你们干活出工的餐食、每个月的薪俸、年终的分红。”

 王三说到这里,喝了口汤。

 股东这种叫法,不是现代词汇,而是明末就出现了,不过主要盛行在东南。

 大明的东南,商业氛围浓厚,三五个人一起合资搞产业,正在不断的发生中。

 当然,这套言论对于这些老农来说,还很新颖。

 虽然不见得谁都能接受,但有一个老人想一下问:“那跟自家亲戚合股,算不算合作社?”

 “当然算,不过合作社有大中小三种。

 小的是十户以内,中的在十户以上,一百户以下,大的就是一百户以上,并且不封顶的。”王三笑道,“不管你们最后选择用什么办法生产,哪怕自己带着一家人单干,我都是鼓励的。

 但大同军毕竟要最快集中物资来供应未来的征伐,所以一户两户太小了,也很难一下子就提供大同军的所需。

 所以,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王三看他们思考,笑的很开心。

 想要快速完成资源整合的办法很多,但对付小农,你就得给他们看得到的未来。

 不管是均田,还是摊丁入亩,这玩意儿对于小农来说,其实并不能算他们投奔你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历朝历代都均,摊丁入亩之后税就不用交了?

 扯淡!没看到王三为了维系乡行政单位的诞生,都要求老农们缴水费了吗?

 甚至王三连徭役都没有取消,要是战事紧急,这玩意儿立刻就会重启。

 所以,与其跟他们谈大同军的理想,不如直接谈实际的利益。

 甭管田土最后怎么分配,这其实不重要,摊丁入亩,只能保证没有耕地的百姓,可以不用缴税。但耕地里的税不能少,折算下来,现在的每亩地哪怕产粮,都需要上缴一亩地差不多三成的收成。

 几乎和明初百姓差不多了。

 毕竟明初看起来收的少,但各种乱七八糟的税、徭役、兵役加一块,狠起来都不止这个数。

 所以王三直接跟他们说,我是希望看到大家的地里都有产出的,并且我会跟你们合作,你们产出的布匹,我拿真金白银按标价来买。

 不管他们信不信,只要自己稳定执行两三年,形成路径依赖,一切就顺理成章。

 到时候自己也能用其他收税手段,调动百姓积极性。

 不过仔细看,还是有点拧巴感,毕竟这并不是彻底解放劳动力,只是推动劳动积极性。

 最后还是得回到生产力进步,甚至迭代。

 “好了,大体就这些,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一下,老农们纷纷摇头,其实很多方法都是历朝历代用烂的,只是王三比较表现得亲和,并且提出愿意花银子买。

 仅此而已。

 就是不知道这种慷慨能持续多久,毕竟一开始只有几座城,或许还能这么玩,一旦摊子大了……

 王三点了点头,他也没办法直接改变什么,路径依赖他也需要啊!

 重新规划县乡村,目的是为了整合资源,降低内耗,提振生产。

 而合作社,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让百姓自己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

 最后,推行是个大活,王三提前跟这些老农交流过,也是让他们心里有个底,至于最后他们选择站哪边,能劝得动多少,就看这些老农最他王三的信任能有多少。

 因此,王三并没有打算将重心全部放在他们身上,建设兵团才是他执掌本地的根基。

 可以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