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流水席风波

这个问题,直接将王欣问懵了。

 流水席这个名头,最早起源于一座寺庙。

 每年的三月三,寺庙都要照例举办庙会。

 彼时山阴道上,人来人往,喧闹异常。

 寺院为了显示佛门慈悲,庙会这天进香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舍一顿斋饭。

 一开始,是让领到斋饭的人在寺院内随意找地方吃,乱哄哄的,没有头绪,显得十分杂乱,还不卫生。

 后来有僧人想了一个办法,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势,修了一条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地上,在空地上垒了一排的石桌,让人们在这里吃饭。

 僧厨们做好了饭菜,放在木质的条盘里,漂在水渠上。

 条盘顺着水势,缓缓漂流,飘到吃饭的石桌那里。

 前来进香的人,按前后顺序,每人端一个条盘的饭菜来吃。

 这样有条不紊,人们随来随食,既方便又新奇。

 寺院主持还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后来许多人家发现了这样摆席的便利处,家中有了喜庆之事,便往往摆一天或三天的流水席。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条件修水渠,但宴席上菜品流水似的上,供客人随到随食这种便利的习俗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久而久之, 流水席这个名头,沿用到现在,并不仅仅说席上有流水才叫流水席,就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更多的涵义,是形容吃席的人随到随上桌,像流水一样来去不停。

 龙凤胎睁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听小婶婶讲了这个典故。

 心里十分不服气,没有流水的席,还能叫流水席吗?

 要知道,他们早上知道要摆流水席,可是期盼了好久呢。

 王欣看着两个小家伙蔫耷下来的神情,答应回到京城以前,领他们见识一下他们期盼的真正意义上的流水席。

 龙凤胎这才闷闷不乐的离开,去找小歌儿了。

 但小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王欣回了一趟院子,再出来时,就发现龙凤胎被小歌儿拉着,与她那帮小伙伴儿玩到了一起。

 龙凤胎在宫里时,就没有适龄的玩伴,在东宫的时间最多。

 偶尔逢年过节时,太女母亲带着他们去护国公府玩,但府里也没有与他们年纪相近的表姐弟们。

 现在见小歌儿被二三十个小萝卜头围着,叽叽喳喳地七嘴八舌说话,都觉十分新奇。

 因着是流水席,就没有固定的席位,反正每个桌上的菜都差不多。

 村子里的小小子小丫头们,平日里坐席都是跟着父母坐的。

 但今儿,一来他们与小歌儿分开久了,十分不想与她分开坐;二来每桌上的菜品都大差不差,还是一少就有人补上,管够管饱;三来村里人也想借孩子与王欣姐弟拉近关系,如有谁家孩子被这三姐弟看中,带在身边,那不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儿么?

 所以都有意放纵。

 渐渐地,先是那些稍大点的六七岁的小孩子,拉着打猎回来的小歌儿,单独坐了一桌。

 这让那些稍小些的孩子看得眼热,不多久也蹭过来,占据了他们相邻的一张桌子。

 于是,那些与小歌儿一般大小的小屁孩儿,也不甘示弱,在小歌儿所在桌子的相邻的另一头,也霸占了一张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