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岁月年华 作品

第173章 扩大规模生产

几天之后老憨还是给家里又添置了两套石磨,家里的红薯本来就很多了,那些人还是源源不断的拿着红薯来换东西,这些红薯也必须处理掉一部分。

 只是没有再买毛驴,找来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妇人,把红薯加工成了红薯淀粉。找这样的人太容易了,周围的人抢着来干,目的是想学加工淀粉的手艺。

 把红薯清洗切块,再到石磨上磨成糊糊,冲洗,过滤,沉淀,晒干,每一个步骤他们都做得很仔细,学的很认真。

 等学会了,他们就回到家里,把自家的小红薯也拿出来,一番操作加工成了淀粉。

 扔在地里没人要的小红薯,这样就可以卖钱了,虽然需要一些力气和时间,但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值得的。

 勤劳的人还是非常多的,有人还到地里特意又翻找了一遍,把以前看不上的小红薯,高高兴兴的装到筐子里,用扁担挑回了家。

 这一下惹的别人眼热了,也想尽办法找熟悉的人学做红薯淀粉,在乡土社会里,这种事情太常见了。

 老憨家的摊子仍旧红火,女人们很快就发现过来卖红薯淀粉的人,有的压根就不熟悉,也不是自己家教的。

 不管那些,只要质量好,照收不误,这可是老憨专门吩咐过的。

 眼看着家里的红薯淀粉越来越多,女人们非常的开心,她们也不怕这东西多的,加工成粉皮粉条就是了。

 清风他们非常乐意卖粉皮粉条的,这东西可是畅销货,非常受欢迎的。

 等到冬天上了冻,老憨终于扩大了规模,把人分成了几伙,自己人负责,掌握火候,把淀粉烫熟。

 然后再让别人揣打淀粉团, 再有另外一伙人在钻了眼儿的瓢里,锤打成条,直接绵延到热气腾腾的开水锅里。

 开水锅旁边更加热闹,有人在捞粉条,有人在烧火。另外有一部分人把捞出来的粉条赶紧挂到架子上,这通常是由女人来完成的。

 架子上成排成排的粉条,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好壮观的景象,这种壮观让人看得心满意足。

 用这样的方式加工粉条,效率提高了太多了,老憨叹息道:“院子还是圈小了,当年应该盖的再大一点,现在盖也不可能了……”

 女人们非常知足的,大女人说道:“行了,可以了,这样子比自家做效率高太多了,就是怕他们学了去!”

 老憨笑着说道:“不是说过了吗?他们学会了也不要紧,不会对咱家的生意有太大的影响的,他们会做,也做不了多少。我们家可以卖到远一点的地方,做的多才能赚更多的钱……”

 几年之后,还真的有人学会了,还真的做不了多少,真的没怎么影响老憨家的生意。

 那时候粉皮粉条之类的东西,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本身的原料并不贵,成品还能长期储存,无论是来客人还是自家吃,做荤的,做素的,味道都非常好。所以这东西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普及,也非常的受欢迎。

 正是粉皮粉条这样的东西,赋予了红薯更高的价值,更长久的储存方式,才让人们在每一年里都会种一些红薯,遇到灾荒年的时候,才拿得出这高产的红薯,救了很多人的命。

 而那些种红薯少或者没有种红薯的地方,每到饥荒年饿死人,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很多很多很多年以后,这片大地上,诞生了一批科学家, 培育出了更好的,更高产的粮食种子,大大的提高了庄稼的亩产量,饿死人才成了历史,饥荒才离人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