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杨嗣昌是鸡肋吗?(第2页)

 那咱爷俩瞬间就成了,京城士大夫们的笑话。

 你爹今年也六十有余了,这张老脸,可真就丢尽了。”

 杨嗣昌无可奈何,一脸苦笑,说道。

 “那爹,以您老之见,现在该怎么办?”

 杨鹤并不急着回答儿子的话,而是端起茶杯小口啜饮,他有意磨砺儿子性子。

 自己就这一个孤子,还很有出息,杨鹤无时无刻不想多教他一下,做官做人的道理。

 可是儿子是个比他还精明百倍的人物,他的拿腔作势,故作深沉,在儿子杨嗣昌看来,显得特别幼稚。

 无奈这是父为子纲的时代,杨嗣昌是龙是虎,在他父亲面前也不能嘚瑟。

 父子俩沉默了半晌,等着杨鹤喝完这杯茶,随着茶叶沫子,慢条斯理吐出来一个字。

 “等。”

 果然不出所料,杨嗣昌心里哀叹。

 也不知道父亲大人,将来会不会给自己拉后腿,这样老庄无为的思想,到底是跟谁学的?

 难道就以为此处是楚地,无师自通。

 那就等呗。

 杨嗣昌又不能和父亲分道扬镳,离家出走,自己一个人上京城。

 只是这一等,又不知要空耗多少岁月年华?

 杨嗣昌走出屋子,来到院子里,抬头眺望北方。

 新君登基,锐意进取,破格简拔人才,这是真正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他自问不比圣旨中任何一个人物差,缺的只是机遇。

 希望崇祯皇帝能够尽快想起他爹,这个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

 想着他爹,就能想起他。

 他和他爹杨鹤可是天启朝,有名的父子档。

 天启皇帝当年,用起来那是相当顺手。

 真要给他父子俩机会,不比严嵩严世蕃父子俩干得差。

 呸呸呸,这是什么比喻手法?

 ……

 其实时间往前拨动几天。

 在这道中旨转到内阁时,就已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先不论洪陈卢孙四人,为何人也?

 一个个,朝中大佬就算有所耳闻,也就是有所耳闻,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单单是中旨里,为他们就任巡抚加码的权柄。

 就简直堪比唐朝节度使,汉朝的州牧。

 这是要开历史的倒车吗?

 自宋以来,强调的的是以文御武,强干弱支。

 三权分立,即军权财权政权要分立,打仗可以输,中央乃至地方上必须要三权分立。

 明朝应该是政权,军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反应到省上,就是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使司。

 这一套成熟的政体运行体制,已经持续了两百六十多年,不能说毫无纰漏,也是安稳运行。

 如今崇祯皇帝,这是要干什么?

 培养大明的掘墓人吗?

 再则朝堂之上,历来讲究的就是论资排辈,大家都在苦哈哈地熬资历。

 这猛不丁的,有四个人像是插队一样,就是插队,堂而皇之的插队。

 洪陈卢孙四人,就只因为简在帝心,简简单单就走上了,文臣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

 这是最大的不公平。

 皇帝陛下将来如何服众,文臣集团如何安抚,这都是崇祯皇帝以后绕不开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