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 作品

第249章 荀天突破合体境

    第二百四十九章 荀天突破合体境



    唯一没有动静的只有佛族,佛天正跟随着毗湿奴王在天竺国一路游历修行,遇佛拜佛、遇庙烧香,随着游历,一路的感悟,佛天的佛法日渐高深,修为也快速增长,现在已到了炼虚境圆满的极致。



    随着佛天与毗湿奴王日夜相伴游历,相互研讨佛法,两人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起来,不再心有芥蒂,而且,荀天对佛法的领悟、直指事物本质的独特见解,细微之处见真谛,常常让毗湿奴王很无语,自叹弗如。



    随着佛法的增长,佛天越发显得不凡,越来越有当代大佛的法度,在领悟佛法之时,经常脑后会显化佛光,这让毗湿奴王越来越惶恐,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渺小,从一开始,他以长者自居,再到后来主动以平辈相称,直到最后,竟尊佛天为长,以佛天为首。



    这一日,两人一路游历至摩诃菩提寺,“摩诃”是佛教常用语,见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间的规律与特质,相当于我们常说的“道”或“命”。



    “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光明的自性,即达到涅槃的程度。



    所以,摩诃菩提寺就是指使人觉悟,领悟宇宙万物间的规律与特质的地方。



    此寺相传是佛陀获得启蒙的地方,寺中有一颗巨大的菩提树,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又名“佛树”、“道树”、“神圣之树”,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菩提树。



    佛天一走进此寺,便感觉灵台一动,心中不由一荡,“这是我该来的地方。”



    于是,只身静静走到树底,合掌盘膝坐下,心归尘、尘归土,淡淡念诵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灵台亦非台。心尘归大海,何惧惹尘埃。”



    三句谒语诵罢,只见佛天身上因一路游历而粘住的尘埃纷纷垂落,整个身体顿时变得晶莹剔透,纤毫毕现,脑后佛光闪耀,形成一轮圆环,头顶半空似有梵唱响起。



    头顶之上,菩提树也忽忽放出豪光,正抽枝拔绿,快速生长,大有开花之势。



    “当当当”,摩诃菩提寺深处猛地传出三声钟声,钟声远播,似晨钟暮鼓,分外悠扬。



    “金刚钟为何突然会响?是谁?是谁敲响了金刚钟?”



    一迭声的惊咦声响起,惊得所有住院僧人和香客纷纷起身,在住寺方丈的带领下急急向外跑去。



    待看到菩提树下静静坐着的佛天,以及菩提树与佛天身上的异象,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众人随即变得惶恐,纷纷拜倒在地,方丈摩诃萨法师高声唱喏道,“阿弥陀佛,小僧摩诃萨恭迎佛子回归。”



    其余僧众也跟着方丈高声唱道,“恭迎佛子回归。”



    毗湿奴王一脸懵逼,一步上前去,向摩诃萨法师合掌一礼,随后解释道,“方丈法师,此人乃东胜神州人士,并非佛子,法师是否搞错了。”



    天竺国人一直称呼神州为东胜神州。



    “不会错,金刚钟钟响三声,便预示着是佛子回归,这岂能搞错了。”



    “即使我搞错了,金刚钟也绝不会错。”



    “有本事你去给我敲响金刚钟试试”,摩诃萨法师瞪眼怒怼道,似对毗湿奴王不相信佛天是佛子很是气愤。



    毗湿奴王虽贵为拜火教大太上长老,但摩诃萨法师的身份不低于他,所以才敢直怼回去。



    毗湿奴王被怼,也不生气,只怔怔发呆,不知在想些什么。



    金刚钟是摩诃菩提寺的镇寺佛宝,存于该寺已不知多少年了,但从未响过,也没有人能敲响它,今日,它却无故自响,似在迎接某位大佛的到来,只能说明佛天的身份不凡。



    毕竟,金刚钟是不以人力可以敲响的。



    而且,佛天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树竟有开花的趋势,更能证明佛天的佛性极其的高。



    菩提树不轻易开花,开花必有因果。



    毗湿奴王略略一想,相明白这些以后,也“扑通”一声拜于地下,口诵,“阿弥陀佛,请佛子宽恕我的不敬,为弥补我犯下的口业,我愿追随佛子,做佛子的仆从。”



    也难怪毗湿奴王会如此表态,直接将自己定位为佛天的仆从,只因“佛子”一词所代表的是佛祖的弟子,其身份可想是何等的高贵。



    佛天并未开言,只是禅定而坐,静静地领悟佛法,有那么一刻,他真的开悟了,心中的一切想法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空荡荡的,犹如一片虚无空间,下一秒,丝丝智慧在空间丛生、开花,犹如一颗菩提树种在了他的心间,抽绿而开花一般。



    至此,佛天不再游历,只盘坐在此禅定,达到了佛经中所说“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境界。如果不是后来的神魔大战,他说不定便直接在此悟道飞升。



    随着佛天在摩诃菩提寺的菩提树下坐禅,关于佛天“佛子”的身份迅速在天竺国以及周边一些信仰佛教的国家传播开来,于是,大量的信民涌向了这里,礼拜佛天。



    摩诃萨法师更是直接,直接在摩诃菩提寺给佛天建了生祠、塑了生像,受万千信众的香火。



    而那些佛修者,包括一些比丘僧、比丘尼、法师、尊者等,全都不远千里万里,前来虔诚朝拜,盘坐佛天身侧,跟随佛天悟道。



    不说佛天在菩提树下悟道,再说升仙洞。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荀天炼化升仙洞足足炼化了六年,也只是炼化了百分之六十。



    六年不间断地炼化,荀天的修为境界虽然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但他的丹田世界却扩展了不少,至少扩展到原来的一倍还多,而且,丹田世界更加稳固,世界之力更多,他所能凝聚出的领域更大。



    这一天,荀天心中忽地思动,于是便缓缓收功,停止了炼化,随即长身而起,准备出去走走。



    修真之人切不可妄动心念,一旦有了某种想法、起了某个念头,就必须要去做,否则就会留下心魔,所以荀天静中思动之时,便毅然放下炼化,准备随心而动,出去走一走。



    不止是修真之人不可妄动心思,就连普通人也不可轻易动念,因为,念心一起,心魔便生。当心愿满足时,心魔可消解;但心愿不能满足时,心魔便常驻心间,久而久之,郁结于心,成为心结。



    荀天虽然身处升仙洞,升仙洞与外界有封印阻隔,但他与神州大陆气运相连,通过六十二块浩天镜,他早已知晓了地球各地正异象频发。



    他知道,猛然间莫名其妙地发生这么多天地异象,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定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静下心来略略一想,荀天便想到了天外来客,也只有天外来客才有这么强大的实力。



    所以,这一切给了荀天很大的压迫感,他迫切地想要提升实力,否则,在大难来临之时,定会自身难保,更何谈保护亲人、爱人、朋友以及芸芸众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