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鹏杨猛 作品

第1020章 艰难的卫星发展道路


                 卫星绝对是个好东西,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卫星:军事、农业、通讯、气象、导航……

  一个国家强不强老百姓生活是否舒心?

  就看卫星数量就行。

  但是这绝对是属于制造业的顶端高精尖技术,商业火箭市场一直是西方把控的暴利市场。

  而搅乱这个市场的‘鲶鱼’又是龙国。

  龙国的火箭发展道路发展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那真的是一部漫长的血泪史。

  1957年10月15日,龙国和前苏联签订了一份《两国国防新技术协定》,在该协定里,苏联会向龙国派遣关于导弹生产制造的设备图纸和技术人员,培养龙国本土技术人员生产制造当时苏联最先进的p2导弹。

  而这个p2导弹说白了就是1936年德国的v2导弹……

  本来这个事情是个好事,但是这份协定却成了两国反目的根本原因。

  当时玉米晓夫给龙国在签订协议后前后提出三个要求,分别是:在龙国建立用于潜艇舰队海上通讯联络的长波电台:建设费用三七分苏联拿大头,但是建成后要由苏方控制。

  对于这个要求,龙国的态度:建电台没问题,我们承担所有费用,还可以两国共同使用,但是所有权必须归龙国!

  这涉及主权问题,没得商量。

  然后他们第二个要求是:双方在龙国海岸线上组建联合舰队,两国各有一半所有权。对这个提议龙国再次提议,毕竟联合舰队所有权涉及到政治问题,而这么做无异于让苏联占领了龙国海岸线。

  为了这事儿玉米晓夫亲自到了龙国进行说服,还提出一个‘对等条件’,就是允许龙国把他们国家的摩尔曼斯克作为潜艇基地。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龙国过于弱小,潜艇放在那里根本没有作用。

  这个事情也就这样谈崩了。

  然后后面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撤回专家带走资料两国反目。

  而这就苦了龙国的那些科研人员。

  当时龙国导弹的研发直接停滞!

  而且苏联人给的图纸也不完善,照猫画虎都做不到。

  这时候‘国防五院’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接过了继续研发的重担。

  当时‘国防五院’有两个分院,被人戏称为‘看得见’、‘摸不着’:一分院负责研究导弹的弹体、发动机和燃料;二分院则负责导弹的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等。

  这里要提一下当时二分院的负责人梁思礼。

  这个名字是不是挺熟悉?

  他有个哥哥叫梁思成,有个嫂子叫林徽因,而他们的父亲叫做梁启超……

  其实那个年代很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属于出身名家,比如说龙国第一艘海军学校的创建者张学思除了是海军参谋长开国少将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张少帅的同胞四弟。

  这导弹和火箭有什么关系?

  一奶同胞,技术相通,掌握了火箭就掌握了弹道导弹,同理反过来说也行。

  当时专家撤走,图纸不全,结果龙国却没有放弃,在五院的牵头下,全国1400多个单位参与,六十多个工厂参与承制,现在的某星二锅头当时就是负责制造火箭燃料需要的高浓度酒精……

  终于在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国产导弹首次发射取得成功,精准的命中了550公里外的目标。从此龙国迈入火箭和导弹的时代。

  而那枚导弹量产后有了响亮的名字:东风一号。

  在和导弹项目同时进行的,就是火箭上天发射卫星的项目,史称‘581工程’,意思就是1958年的一号工程。当时组长是钱院士,副组长赵院士。

  由于钱院士当年还要身兼导弹组项目,所以这个项目也可以说是由赵院士负责。

  不过即使‘东风一号’上天,那时候的火箭技术依然无法成熟到发射卫星的地步,所以581计划暂时停歇,一直到1964年,更先进的‘东方二号’弹道导弹的发射成功也就意味着龙国已经初步有了把卫星送上天的能力,于是581计划进入‘651计划’,也就是发射卫星上天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