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鹏杨猛 作品

第1317章 解放农场还没解散?


                 萧鹏为什么那么震惊?

  因为老尤里告诉他:他住在解放农场。

  萧鹏的家乡小时候曾经在刚建国时期举办过轰轰烈烈的‘尊重苏联老大哥,学习解放大农场’运动。他小时候整天听村里老一辈讲述当年的故事,然后来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多懒惰……

  这好像是一个传统,每一代人都喜欢说下一代不行,好像自己才是最强的。

  可能是因为不想承认自己老了吧。

  这个解放农场是怎么回事呢?是苏联时期俄罗斯波默尔人成立的一个集体农庄。

  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那些波默尔人从芬兰侵略者手里抢回土地的事情。

  波默尔人就是一支生活在白海沿岸的斯拉夫族群,这个族群的名字字面意思就是‘住在海边的人’。

  关于波默尔人的来历以及是究竟该被划为俄罗斯人的一支还是不同的斯拉夫人族群到今天没有定论。

  不过这些波默尔人可是名人辈出,比如‘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提出能量守恒定律雏形的罗蒙诺索夫;比如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冰洋进入太平洋的航海家杰日尼奥夫;俄国著名雕塑家舒宾……甚至那个自筹武装队伍入侵黑龙江,画出《阿穆尔河图》的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都是波默尔人。

  当年俄国的重点在西部地区,所以波默尔人能人辈出,但是自从进入苏联时期后,战略重心东移首都也搬到莫斯科,波默尔人族群也就没落了下来。

  但是他们还是有骄傲的地方,那就是解放农庄。

  这是前苏联时期最大的集体农庄,专门从事狩猎和渔业。

  苏联解体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农庄的存在,萧鹏以为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成立,这个农庄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了,没想到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萧鹏怎么能不好奇去那边看看?

  但是当尤里告诉他要怎么才能到那里的时候萧鹏直接打了退堂鼓:他们要先坐大巴车去恰尔姆内瓦雷,再乘坐时速十几公里的小铁路到克拉别利诺耶,然后从那里坐船穿越白海海峡,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梅津区的科伊达村,然后再经过三十公里的土路,这才能到解放农庄。

  事实上他们的船回来的时候路过白海海峡,但是却不能在科伊达村停靠,那里只有小渡船。

  这是因为那边海况实在是让人无语——那边的海水特别浅,退潮的时候海岸线能后退三公里!在海水里走出五里路海水还没不过胸口,过白海海峡的时候那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怕搁浅!

  那边退潮的时候就连小舢板都不能行动自由。

  好消息就是:尤里住在科伊达村。可以省下三十公里去解放农场的路程;坏消息是:萧鹏就想去解放农场看看的……

  “尤里,也就是说你每次上船都要在路上十二个小时?”萧鹏瞪大眼睛。

  尤里摇了摇头:“不用十二个小时,只需要十个小时。”

  他这话说的对萧鹏来说那是盖伦出轻语——沉默又破防!

  只需要十一个小时?如果换做自己会疯掉的吧!

  一共四十八小时的休息时间,你有二十个小时在路上?

  萧鹏忍不住问道:“尤里,我实在你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放着好好地莫斯科不待跑到那样的地方去的?”

  尤里深吸一口气:“那时候想要的是诗和远方。”

  “那么怎么又称为一名渔夫了呢?”萧鹏问道。

  尤里苦笑道:“诗和远方也需要面包。”

  正好这时候彼得罗夫抱着个大箱子从船上下来,看到萧鹏和尤里站在一起笑道:“萧鹏,谢谢你给我的菜谱。我今天回去就给我家人一个惊喜,他们整天吐槽我做饭不好吃。我回去给他们露一手。”

  萧鹏不知道该怎么接茬,他给的哪是什么菜谱啊!

  其实就是告诉了他类似于炒土豆丝、菜椒炒肉、西红柿炒蛋、松子玉米、萝卜丝炖虾之类的家常菜。

  这倒真不是萧鹏藏私,实在是这边就没有太多的蔬菜。他都是根据船上的补给来做的。

  至于做肉?

  那就不献丑了——这里人十分擅长料理各种肉食。中餐虽好,还真不至于到吊打全世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