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头铁的胡惟庸(第2页)

  甚至觉得就这么懒下去挺好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一点。

  权力太大。

  朱元璋可不想大明出现一个皇帝之下,连太子都把握不住的常务一把手。

  所以,他提拔胡惟庸,第一是胡惟庸能办事,办实事。

  第二是胡惟庸是淮西人,李善长的学生,提拔他,也一举两得,可以稳住淮西勋贵。

  反正在刘伯温跟胡惟庸之间选,选胡惟庸几乎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不过朱棡此时看胡惟庸的眼神也隐隐有一丝冷意。

  上任中书省右丞相以来,胡惟庸可是春风得意啊。

  光是办宴席就办了足足三天!

  锦衣卫的消息里,这几天基本上全是关于胡惟庸的。

  但是朱棡此时不能揭穿胡惟庸。

  因为胡惟庸确实有能力。

  有些事,得他来办。

  这时候,殿门开了。

  承天殿大门打开,众多官员纷纷站回自己的位置等待上朝。

  朱棡站在徐达的身侧,朱棣则是站在朱棡的右手。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呼:“上朝!”

  铜锣声敲响,那激烈的声音顿时刺激的官员们一个个惊醒回神。

  迈着步子进入大殿,随后又传来一声高呼:“陛下,太子殿下到!”

  随后,便是全部弓腰行礼,高呼:“参见吾皇!”

  “参见太子殿下。”

  然后,才是朱元璋和朱标两人从后面的殿门走来。

  在明朝,官员拜见皇帝并不需要频繁的行跪拜礼,多数都是拱手弯腰作揖。

  只有奴仆或者宫中的太监宫女才会频繁跪拜。

  寻常时候,就算是百姓见到官员,皇帝,都要分场合和仪式进行行礼。

  只有在清之后,才有频繁的跪拜礼。

  朱元璋摆了摆手,百官这才自顾自的直起腰来。

  朝会内容一开始就是对北伐进行汇报。

  遇到皇帝感兴趣的,会由徐达出面解释。

  而这一次北伐,通篇几乎都是由朱棡这个晋王进行主导。

  而朱元璋也问了一些关于朱棡的问题。

  “晋王,那些甲胄从何而来?”

  朱棡回答:“回陛下,甲胄是儿臣从晋王府之中打造而来,儿臣府上有专门的匠人和器具。”

  “那些枪械可还有?”

  “回陛下,将作监已经分派三百人建立枪械监,儿臣亲自监管,为我大明铸造利器!保守估计,每年可产枪械五千只。”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善!”

  随后道:“此战你虽抗旨,乃军中大忌。但念在你救弟心切,一片好意,且也没酿成大错,咱便赏你一门婚事。”

  “其余的,你想要什么,跟朕提便是。”

  说完,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棣。

  “燕王。”

  喊朱棣的时候,语气就明显不对劲了。

  “儿……儿臣在。”朱棣讪讪道。

  看着孩子那满头的冷汗。

  吓得不轻。

  “私自逃营,你好大的狗胆!”朱元璋怒斥道。

  朱棣一下子跪在地上。

  百官冷眼相看,那态度摆明了就是说:演,你爷俩接着演!上次抽了几十鞭子,结果第二天就活蹦乱跳的跟着骑兵回来,那模样,狗都撵不上。

  “罚你在你三哥手里效命,锦衣卫缺人,你也跟着去历练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