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马上就用不完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马上就用不完了

  刘伯温的占卜还是没有出错的。

  孔府没落,那么天下文脉都会受到重创,首当其冲的,便是在朝为官人数众多的浙东文人。

  想到这里,刘伯温心有无奈。

  但晋王于他还是有恩的,他本已经打算归养,远离中枢,还是因为晋王的举荐方能坐上这个审查部的主官。

  刘伯温当初告老算是无奈之举,因为他察觉到了皇帝朱元璋的忌惮。

  身在御史这个位置上,难免是要跟皇帝的意愿相反的,可以说,坐一日,就危险一日,而且最关键的是,朱元璋不听劝。

  刘伯温喜欢的做事,而不是装傻充愣,可以说,审查部主官这个位置,是最适合他的。

  刘伯温叹了口气。

  忧心分内之事才是臣子该做的,这些事,他不想掺和。

  这边,朱元璋下了旨意,让三司着手审查。

  一长串罗列的罪名,只要孔希言认了,那么孔府的命运就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另外,倭国使者求取书籍一事,由于晋王的掺和也变得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而从头到尾,很少有人去在意永华公主的请求。

  大家似乎心照不宣的略过了永华公主的请求,大明也负担不起支持一个国家武备力量的程度。

  接下来,又宣布了几项人事调动和官员任命,随后,朱元璋便甩手离去。

  ……

  京师的天一下子有些变了颜色。

  清流文人之间开始传出晋王要灭孔家一脉的传言,并且传播之广,人数之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两三天时间,由京师传播至应天府,应天府传播至江南各省,各家各族纷纷反对朝廷对孔府的流放。

  弹劾晋王的文书也跟雪片一样不要钱的朝着中书省飞去,其中大多数都是一些已经告老或者民间的名人,总之这一次,一定要将晋王给拉下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朝廷的官员们又开始联手请奏,让朱元璋下旨将秦王给派去西安就藩。

  “二哥这回倒是捡了个便宜。”

  周王朱橚摇头轻笑,面色淡然。

  他看了看坐在石桥下钓鱼的三哥,问道:“三哥,二哥要是就藩,你是不是也要出京?”

  朱棡看着水面的浮漂,整个人舒服的躺在一张竹制的躺椅上,幽幽道:“怎么,舍不得京师?老五,……咱们身份特殊,要是父皇下旨,这京师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待的。”

  朱橚有些着急,起身道:“可民风医院刚刚起步,如今的医书刚整理不到二十册,学子也才招收几十人,这个时候离京,这不是让我撒手不顾吗?”

  “三哥,你想想办法吧。”

  朱橚如今醉心于医术,对于朱棡所整理的外科医书更是奉若神明。

  “你们实验到哪一步了?”朱棡偏头问道。

  朱橚这才露出笑容,坐在朱棡身边的台阶上,道:“前些时日用麻沸散给怀胎的母马接生,缝合伤口之后用大蒜素进行消毒,然后对养伤的场地也进行了消杀,果然没有感染!”

  “咱们医院的几个老大夫都惊为天人!要知道,以往就算是使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切除病灶,也会伤口溃烂死亡,但这一次,居然没有溃烂。”

  “昨日,医院几个大夫用器械做了一场手术,不过结果不咋好,那头受伤的羊羔还是死了。”朱橚高兴的笑容有些丧气起来。

  朱棡笑了笑:“知足吧你,几个月时间能够做到熟练运用麻沸散跟大蒜素,已经是飞一般的进度了!你记住,医学这一条路,考的就是耐力跟毅力。”

  “救死扶伤,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要无数代人为之努力跟奋斗的目标。这是伟大的职业!一场病灶,考验的不只是病人,还有医者。”

  “你想走这条路,那就要认真扑上去,尽全力的去做,去创造,去改变!”

  朱橚用力点了点头。

  “人这辈子,有个能够坚持一辈子的兴趣不容易,三哥希望你对医学保持这样的热度,不忘初心!”

  “至于其他的,三哥给你兜着。”

  朱棡转头,望着湖面。

  陡然手一提,竹竿杆尖弯曲,急速的颤抖了起来。

  不多时,一条巴掌大的鲫鱼被提了起来。

  “正好,回家给你嫂子熬鱼汤。”

  ……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

  财富积累到了某个程度,就会沉淀在土地之上。

  富户大族们在长时间的积累和敛财之后,会积累普通人一辈子无法想象的财富,而最终的流向,就是将其转化为不动产,无止境无休止的买地或者房。

  只要王朝不更迭,只要世道安稳,这些土地,就永远姓他们的名字。

  农耕社会,土地就是根本,就是寻常人所信仰的最高神。

  而这样的形式就像是一条永不断流的河流,流入一个没有出口的大湖,盈满则溃。

  这就是各朝各代都躲不掉的一个现象。

  土地兼并。

  朱棡想要将这一潭目前尚未累计满盈的湖水给变成活水,所以创办了兴国商会。

  而兴国商会逐渐发展之下,已经开始影响到正常的朝政运行。

  甚至,在某些地方,人们对商会的依赖超过了对朝廷的依赖。

  朱棡选择了在傍晚时分入宫。

  赶到朱元璋寝宫的时候,殿内的烛火刚好亮起。

  由太监通报之后,朱棡进入了乾清宫。

  烛火下,朱元璋看着奏本,最显眼的是他双眼上带着的老花镜,单手扶着镜框,将手里的奏本微微拿开二尺,看着上面的文字,老朱抿着唇,眉头深锁。

  朱棡就这么静静地的站在那里。

  大致一刻钟后,朱元璋才提笔沾墨,再三斟酌之后,落笔写了一段话。

  等到批阅完这本奏本,他才抬头,声音浑厚的道:“来了多久了?”

  朱棡稽首:“回父皇……。”

  老朱摆了摆手:“行了行了,找个墩子坐着,咱正好有事问你。”

  “啊?……哦。”

  朱棡挠了挠头,乖乖坐下。

  “云南一事当初是你提出来的,你为什么那么确定,那些土人会相信朝廷呢?土司才是他们的首领,为何不相信本族人,而会相信咱?”朱元璋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