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清谈(第2页)

  说完,朱棡抬脚便走了进去。

  几人如寒芒在背,全身陡然如临大敌一般冒出来一身的鸡皮疙瘩,随后只觉得背心盗汗,牙关轻颤,连一句人话都说不出来!在朱棡说完那句话的同时,一种要人命的威胁在他们心里升起。

  那一刻,当真是如同要死了一般!

  “好!”

  “这位公子当真不凡!”

  “干得好,这群恶奴就该如此。”

  百姓们纷纷叫好,居在附近的百姓不少都被这些恶奴所欺,如今被人给吓破了胆子,自然是出了一口恶气。

  ……

  永华见朱棡步履缓缓的走在前面,见他脸色有些阴沉,微微咬唇问道:“公子可是气恼?”

  朱棡吐出一口浊气,稍有沉吟之后苦笑道:“只是看到学子如此,有所感慨。”

  永华抿唇一笑:“人世百态,并不是所有人都如公子这般高尚。”

  “高尚?”

  朱棡哑然一笑:“高尚这个词对于一个想要做实事的人来说,是一种捧杀。”

  “我并不高尚,甚至可以说,只要有能够做成事的机会,我会变得很卑鄙无耻!”

  ……

  朱棡沉默了半句,“学以致用,学以治国,口口声声以兴邦治国读书,可到头来却连高墙外的百姓都不肯看上一眼!”

  “我不反驳圣人说的那些话,也相信读书这条路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可惜事实就是,这条路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变得‘善’。”

  “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学问的问题。”

  永华有所明悟,看着朱棡的眼神也更为深邃起来。

  “公子高见,受教。”

  她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高丽如今的情况。

  朝廷大力推崇大明的儒学,并且一样是以朱程为主要的学派!

  新兴派的士大夫们接受了朱程学问,在国内以高丽王的名义挑起跟老牌富家大族的斗争,这一斗便让百姓深受其害。

  当真是应了那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永华意识到这样下去或许高丽会走上岔路,此时她有些迫切的想要知道,高丽该如何走出自己国家的道路来!

  或许,留在大明,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两人正往前走去,便看到了在一处亭子里果然聚集着一大群的儒袍青年,正兴高采烈的聚集在一起,声音洪亮的在此处清谈。

  ‘清谈’源于魏晋时期,指的是士族名流们会聚在一起谈论一些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在宋朝,清谈逐渐成为了一些在读学子们论学的代表词。

  而在大明,清谈虽无权势,也无官职,但若是在论学之中能够有所得,也可联合上书到国子监,让国子监祭酒审查,若是却有呈交御前的必要,也会上奏到皇帝那里。

  但实际上,清谈之人大多都是些口齿伶俐之辈。

  在‘梁书’之中就有评价当时的清谈之人:自负高才,昧於荣利,乘时藉世,颇累清谈。

  可见,所谓清谈在一些做实事的官员眼中,其实都是一群自负之辈!

  北宋大学士葛洪就曾不满民间学子清谈之风,向皇帝谏言:‘俗间有戏妇之法……然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或清谈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

  朱棡亦对清谈谈不上半点好感,不过是一群眼高手低,杂学斑驳之人的狂妄之词。

  ……

  “我若为相,首先便是要将那些主张兴商的人罢黜!商贾狡诈,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蒙骗世人,若一昧重商,此消彼长之下,天下皆以利驱之,百姓不事耕种,工人不事生产,长此以往,天下乱矣!”

  “诶!”另一个书生站了起来,手持折扇走到中间,轻佻的将帽翎一抛脑后,随后笑道:“诸位,我若为官,首先便是要兴学办学!”

  “眼下朝廷虽态度强硬,但无论怎么说,治国之事总还是吾辈之事,总不能让那低贱的商人来治国吧?”

  “依我看啊,要兴我等,先要兴圣学,圣学大兴,天下大同!”

  另有人有些哀声道:“可眼下之局面,又该如何是好?”

  “朝廷铁了心要流放圣人之后,若是流放,我等读书人颜面何存?诸位有所不知,这几日,就连一些邻里都出言讥讽在下,说在下不过丧家之犬,连祖师爷都被朝廷除了名。”

  “哼!那晋王当真是有眼无珠,且看他如何自食其果!”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献计。

  一个年长一些的学子站了起来,走到众人中间,缓缓道:“诸位今日聚在此地,首要便是为了谈一谈对朝廷圣人之后的做法有何偏颇之处,其余闲话便少说了,晋王势大,若是让其得知,怕是受些皮肉之苦。”

  年轻书生颇为桀骜道:“晋王睚眦必报,但我等却不惧他!等将来我等入朝为官,为国效劳,他亦拿我等没有办法。”

  其余人也满腔热血

  “对,我等将来为国效劳!难道他晋王要杀忠臣呼?”

  这些学子可谓是义愤填膺。

  所谓清谈,本是辩论,结果他们这,反倒是成了对晋王的声讨大会。

  更有不怕死的学子脸色胀红道:“晋王如此狂妄自大,包揽国政!这是将太子殿下置于何地?难道大明真成了晋王理政不成?还有伦常可言?”

  “我看,晋王怕是别有用心。”

  这句话让大家有些错愕,没料到这家伙敢说这话。

  但都已经说出来了,又想到这里除了自己人没别人,更有甚者附和道:“确实如此,晋王这般爱出风头,怕是别有想法,若是当真如此,怕是不得不防啊。”

  “防?拿什么防?晋王有兵有权,若是其一呼百应,怕是……。”

  这些家伙已经不是想死那么简单了。

  这是拿九族的脖颈子在铡刀上擦。

  众人依旧激烈的讨论,言语之中,晋王已经反迹明显!甚至到了马上就要兵围皇城,一呼百应的程度。

  所谓清谈,虽诸事皆可议论,但却也没料到这些家伙如此的口无遮拦。

  朱棡在原地站了一会,随后缓缓走过去。

  下一秒,便有人发现了朱棡。

  “大胆!”

  众人豁然起身,当即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