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不信 作品

第351章 大都督兼旌节


 第351章大都督兼旌节

 面对李治这一问,早有准备的陈青兕没有打包票,一口应下,而是装作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略带迟疑地说道:“能够为陛下,为朝廷效力,乃臣之所愿。只是百济形势并不乐观,陛下问臣有无把握,臣不敢妄言。但必然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好!”

 李治脸露喜色,对于陈青兕后面的话,却是置若罔闻,起身说道:“爱卿也不必自谦,自朕当初听得爱卿分析,需文武双全之人方能镇抚百济,脑中首先浮现的便是爱卿的身影。只是朕身旁离不得爱卿,这才转寻他人。现在看来,此事非爱卿不可……这事就这么定下了,朕对爱卿有信心。”

 陈青兕一脸感动,说道:“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李治颔首笑道:“这就对了!此去百济,你有何要求?”

 陈青兕道:“此去臣别无所求,只是挂念家中妻儿,还望陛下准许,往来公文中,容臣携带家书,以缓解相思。”

 李治不以为意的道:“这算什么,爱卿为国操劳,朕自能体恤爱卿的不易。”

 陈青兕离开了皇宫,眼中闪着一丝喜意,此次镇抚百济,固然不易,但对于他自身来说,至关重要。

 日后能否从一颗棋子变为执棋之人,与武皇后打擂就看此行。

 但念及家中妻儿,陈青兕还是有些内疚的。

 亏欠自己的夫人太多了。

 陈青兕将百济的事情与萧妙宸细说,也说了李治的安排,抓着爱妻的手,吻了吻说道:“委屈夫人了。”

 萧妙宸早有所觉,纵然心中不忍不舍,却也宽慰道:“郎君如此辛劳,也是为我母子,何谈委屈?郎君自当在百济大展拳脚,家中一切有妾。”

 随着陈青兕的地位提升,萧妙宸在女眷圈里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武皇后对于萧妙宸的拉拢,不遗余力。

 萧妙宸本就绝顶聪明,又得陈青兕提醒,面对武皇后处处留心,也洞察了一些端倪,知道武皇后心性才智以及手段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可怕。

 尤其是有一次,自己在宫中偶遇雍王李素节。

 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叫萧妙宸小姨。

 萧淑妃是个蠢货,但李素节却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年幼时,就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师从于学士徐齐聃,深受李治宠爱。从对于李素节的任命亦可看出,雍州牧、雍王。

 两人只是打了一个招呼,闲聊了几句。

 萧妙宸对上武皇后的时候,便有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不久之后,李素节就被调离出京。

 萧妙宸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武皇后的手段,却也进一步了解了武皇后的手段。

 萧妙宸深知,因为自己的关系,陈家有一个潜在的可怕敌人。

 想要不被敌人吞噬,就得拥有让对方忌惮的力量。

 自己的丈夫离家,寻的就是这股力量。

 “让浅言丫头同去吧!”

 萧妙宸说道,“有她照顾,妾身也安心。”

 陈青兕摇了摇头道:“不必,浅言丫头自小跟着夫人,最是贴心,让你们分开,为夫可不放心。再说镜镜还小,你一个人又哪里忙的过来?”

 萧妙宸道:“那就让晴空陪同?”

 “那更不行!”陈青兕道:“夫人外出应酬,求道礼佛,哪里少的了护卫?晴空不在,为夫更不放心。好了,伱别过于担心,为夫此去,不会太久。百济的情况固然糜烂,但只要寻对方法,并不难破局,此去不会太久……”

 李治的动作雷厉风行,在约见陈青兕后的第三日,就针对百济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原本攻取百济之后,李治在百济设置了五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三十七州二百五十县。

 现在他归并成为了一个熊津州都督府,将五都督府的权力归一。

 而陈青兕就是第一任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

 当李治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陈青兕为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的时候,可谓满朝哗然。

 望向陈青兕的眼睛,充满了不可思议,羡慕嫉妒。

 以他的年岁担任兵部侍郎已经让人震撼,想不到他还能升,直接镇抚一方,成为封疆大吏。

 一时间绝大多数的官员都在想陈青兕的年纪,是二十六,还是二十七?

 总之绝不过三十,不到三十的封疆大吏。

 委实有些骇人。

 但并没有人出来抗议,他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

 便在殿下百官沉寂之时,李治又投下一计重磅炸弹,道:“百济现今贼兵四起,奸佞之辈,蔑视朝廷。朕再赐爱卿使旌节之权,此去百济,当镇贼抚民,不负朕望。”

 所谓旌节之权,源于最早的魏晋的假节。

 节分三种,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得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但唐朝在“节”上作了一定调整,假节极少见﹐使持节﹑持节都是虚衔,但多了一种旌节之制,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佩戴旌节者,可自行封赏诛罚,无须向上请示。

 本质意义上与使持节并没有区别。

 大都督加旌节之权,不易于是地方上的无冕之王。

 这份礼遇,在大唐立国以后,从未有之。

 陈青兕都有些震惊,赶忙作揖谢恩。

 朝会散去,陈青兕被李治留了下来。

 看着有些惶恐的陈青兕,李治眼眸中透着一丝微笑,如此安排自是他深思熟虑的。

 什么无冕之王,在李治看来都是虚的。

 因为李世民知兵,深知大将在外,不可约束太过,不然会限制将帅发挥,让打输能打赢的仗。

 故而唐廷对于出征在外的将帅或者边帅都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力。当然也会赋予一定约束,不过有些地方是无法约束的。

 如西域,再如现在的百济。

 西域太远,真有什么情况,一来一回都得大半年,真要事事靠朝廷定夺,哪里管得住?

 百济也是一样,路上没有与辽东互通,完全孤悬海外,就靠着港口海路传递消息,还得避开秋冬的大风大浪对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