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作品

第63章 游潭柘寺(第2页)



    东路建筑包括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等,是寺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方丈院是住持的住所,延清阁是一座小型的佛教学习场所,行宫院则是供游客们休息的地方。



    西路建筑包括愣严坛、戒台、观音殿等,其中愣严坛是寺庙中最为神秘的地方之一,戒台是僧侣们受戒的地方,观音殿则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



    看着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建筑,被着实震撼。他欣赏了那些包含着深沉历史记忆的文化奇迹,对这座寺庙的尊严和庄重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他也了解了这座寺庙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它在北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他深刻感受到这座寺庙的宁静和神秘,以及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在潭柘寺的天王殿前,显眼的一个大铜锅,即引起了姜鸿辰的注意。这口大铜锅,直径达185米,深11米,是潭柘寺僧众烹煮食物的重要炊具。实际上,这口铜锅不过是当年三口大铜锅中生存下来的唯一一口,用于炒菜。曾经的两口更大的铜锅,用于煮饭和熬粥,如今已经无法寻觅。过去,最大的铜锅尺寸堪称庞大,直径长达4米,深2米,特别用于煮粥。烹煮一锅粥的工序十分耗费人力物力:需要360斤小米、800担干柴,耗时长达16个小时。由于厚重的锅底,让人能用小火慢慢地熬制,为滋味醇厚的粥质保驾护航。



    这口大铜锅还有另外的独特设计,锅底部有一口直径大约五十公分、深约三十公分的“小锅”。这个别致的设计出于“漏砂不漏米”的原因。当烹煮粥时,随着粥的不断搅拌,砂粒会自动沉入这个“小锅”内,保障了熬制的粥质量。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增僧不增米”。这口锅相当巨大,假如突然增加了前来用膳的云游僧人,只需在粥里稍稍加些水,粥的浓稠度依然不减。



    在潭柘寺的龙王殿前廊上,有一尊质重如金,实则石质的巨鱼,长约17米,重约150公斤。据传,这条石鱼曾是南海龙宫的珍宝,被龙王赠给玉帝。后来人间受旱已久,玉帝再将此鱼赐给潭柘寺作消灾之用。如今的石鱼则是后来按照原型复制而成。



    院内的古树群里,东侧有棵生长了1400多年的古银杏树,名为“帝王树”,最为出名。这棵银杏树初种自唐代,树身高约40余米。除此之外,大雄宝殿东侧的二乔玉兰也是从明代就开始种植,称得上是潭柘寺的名树之列。



    一整天游览的经历,让姜鸿辰不仅深入了解这幅古寺的画卷,领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同时也深感其厚实的历史底蕴以及伟大的文化价值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天王殿前的大铜锅,还是龙王殿前的石鱼,或者是古树名木群,都在讲述着潭柘寺的历史故事,姜鸿辰对于这座古老寺庙的了解更多了一层。他游览结束时,满怀喜悦,充满了对这座寺庙未来更深层次研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