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作品

第109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一部分 第一百零九章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不是出于私心,我们都应该大胆地表达直言,而不能背后议论。为了事业和个人的进步,我们应该展现出雅量,不怕面红耳赤。我们不能因为要面子而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1930年初,戏剧家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直言不讳地说:“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笑了笑说:“批评也是好事。”仍然固执地要求茅盾作序,茅盾见推辞不掉,就在序中针对小说的手法、结构等提出了不讲情面的评语。茅盾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阳翰笙一定不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里面。茅盾捧书良久,不禁叹道:“雅量”还真是“雅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阳翰笙也成了更著名的戏剧家。



    1960年郭沫若接到青年读者陈明过的来信。信中批评说:“读了你近来的作品,人们能记起的只有三个字,那就是你这位大诗人的名字。编辑大概对你的诗句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照登,但广大读者却因而大感失望。”郭沫若读了这封直言不讳又不无偏颇的来信,立即回信说:“对你这种不畏权威的大胆批评,我已多年未闻了,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愿意结交你这位小朋友。”郭的雅量并不是说说而已,故作姿态,他后来和这位小朋友结成了忘年交,无话不谈,先后通信多达百封余。



    由此可见,能听进与自己等量级的名家直言是雅量可敬,能听进与自己相去甚远的小人物、普通人的直言则尤其可敬,更显其雅量可风。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只有拥有雅量的人才能真正接受直言并从中受益。



    接近午饭的时间,张总和姜鸿辰的闲聊在一片温馨的氛围中渐入尾声。张总对姜鸿辰说:“姜总,还有个事项需要和您商量下。周四在济南会有一个行业相关的研讨会,我原本计划参加。但刚好那天我又接到另一个重要会议需要出席,时间上有些冲突。我想您能否替我出席那个研讨会,这个会议会在周四开始报到,然后周五会进行一整天。”姜鸿辰对此表示理解,并且点头表示同意,保证这没有问题。



    姜鸿辰起身告辞,向张总微微点头示意,他的身影在明亮的办公室门口逐渐消失,仿佛带走了一部分空气,办公室里似乎变得有些空旷。



    张总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看着窗外渐落的阳光,心中涌起一种淡淡的感慨。他回想起刚刚与姜鸿辰的交谈,每一个话题都让他感到舒适和愉悦。他们的对话从工作到生活,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真诚和温暖。



    办公室的角落里,一盆绿植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姜鸿辰送行。它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勃勃的光泽,宛如姜鸿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桌上的文件和书籍静静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张总与姜鸿辰的交谈,也见证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与友情。



    张总独自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年轻同事的赞赏和期待。他欣赏姜鸿辰的聪明才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期待他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更多的才华。



    此刻,办公室里的一切都仿佛在默默地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张总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