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作品

第129章 溺爱中的孩子(1)

在一家三口回到北京后,趁着还有一天时间,姜鸿晨把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分别送给了陈伯、蔡总、任总,并特别叮嘱任总要额外送给刘校一份。任总对此表示感谢,并邀请姜鸿晨参加他与刘校的聚会。姜鸿晨欣然接受了邀请,心中充满了期待。

 三天后的一个周日中午,姜鸿晨如约来到了餐厅。他一直期待着能和刘校见面,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三人见面后,互相寒暄着,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姜鸿辰对刘校的帮助表示感激。刘校则谦虚地说:“您太客气了,孩子上学的事情是按照规定走的,不找我也得按照这个规定来。有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住房,并且就在校区周边,这些都是符合规定的。”

 聚会的话题逐渐转向了独生子女的现状、教育、道德和学习资源。他们谈论着当前的教育政策,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他们也讨论了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如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这些话题让姜鸿晨和刘校都陷入了深思。

 姜鸿晨对刘校说:“刘校,我认为现今孩子被过度溺爱,与独生子女政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自从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结构逐渐演变为“4+2+1”,即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位孩子。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安全成长就成了两个家族的首要关注。

 以前孩子多,很多事情确实难以兼顾,所以很多父母只能尽力而为。但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家族。在这种背景下,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父母都对孩子呵护备至,难以保持平常心。这就导致了过度溺爱孩子的情况出现。”

 这种过度的溺爱,不仅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长此以往,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育儿观念,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以避免过度溺爱孩子的情况发生。

 刘校点点头,补充道:不仅如此,父辈们未能实现的“儿时”梦想,也被无意识地转移到了下一代孩子身上。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父母,如今已成为90后、00后孩子的父母。他们经历了特殊时期到改革开放前期的艰难岁月,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心中充满了梦想和想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实现。于是,他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我未能实现的东西,一定要让我的孩子来实现’,以此来满足内心的需求或弥补内心的失落感。

 年轻的父母经常感叹:‘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得到,现在成了遗憾,我绝不能让我的孩子再经历我那种生活并留下遗憾。’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们对孩子进行过度满足和过度教育,这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思想。他们让孩子从小就认为钱来得很容易,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不需要自己付出任何努力。这样一来,孩子就养成了自己不用劳动就能获得一切的心态。

 这种心态不仅让孩子变得懒惰,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们习惯了依赖他人,不愿意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度满足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纠正这种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