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作品

第189章 归途的启示(第2页)

 姜鸿辰坐在实木桌前,手中握着一支磨砂质感的钢笔,眼神熠熠生辉,全神贯注地思索着即将举办的沙龙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他深知,要想让这场沙龙真正意义上触动人心,唤醒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热情,就必须在策划阶段就做到细致入微。

 “忻瑗,”他转头看向同样对此充满热忱的严忻瑗,语气沉稳而坚定,“我们的沙龙不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挖掘,比如‘传统工艺的当代演绎’或者‘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融合’,每次邀请不同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莅临现场,分享他们承载着历史脉络与智慧结晶的故事以及独特的心得体会。”

 严忻瑗闻言,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她微微欠身,回应道:“鸿辰,你的想法正合我意。我们不仅要打造一场富含知识性的文化交流盛宴,更要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亲切互动的氛围,使每一位参与者不仅能从中学到丰富多元的文化知识,更能亲身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比如,我们可以特别设立一个名为‘手艺工坊’的互动环节,邀请传承人现场指导,让观众有机会亲手尝试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感受那份匠心独运和技艺之美。”

 姜鸿辰听后,眼中更是闪烁出无比的热情,他拍案叫好:“没错,这样的‘手艺体验’无疑会让参与者更深入地触摸和感知非遗的魅力,甚至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我们可以再设立一个即兴的Q&A环节,鼓励现场观众大胆提问,针对他们在非遗文化中产生的疑惑或好奇点向传承人求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也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严忻瑗再次展现出其敏锐的洞察力与策划才能,她深思熟虑后提议:“在我们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非遗文化沙龙之后,不妨紧跟潮流,增设一场网络直播环节,让那些因地域、时间或其他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的朋友也能通过在线平台观赏到活动全程,甚至可以提供回放功能,让他们有机会细细品味。同时,在我们的官方平台上开设专门的评论区和建议箱,鼓励观众们积极留言,分享他们的观感以及对我们活动的真知灼见。这样既能够进一步拓宽沙龙的辐射范围,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又能够实时有效地收集各方反馈信息,以便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精益求精,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姜鸿辰听罢,对严忻瑗的提议频频点头赞许,他眼中闪烁着坚定而热忱的光芒,回应道:“你的想法深刻而富有远见,正符合我们组织非遗文化沙龙的核心目标——我们不仅致力于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至更多人的心田,更期望借助这些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唤醒大众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那份久违的认同与尊重。每次沙龙活动,我们都特别定制了富含非遗元素的纪念品,比如精雕细琢的书签,寓意深远的扇子,亦或是充满匠心的小挂件等,这些小物件犹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非遗的记忆与情感,它们不仅能让参与者珍藏起沙龙的美好时光,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无声地传递非遗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姜鸿辰决定在明天晨会上,召集各个部门的核心骨干,针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一次全面且深入的讨论,从活动策划的创意构思、细节打磨,到媒体邀约的策略制定、公关应对;从场地布置的艺术风格定位、空间利用,再到礼品准备的品质筛选、文化寓意融合等,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将做到极致,力求呈现出一场深入人心的文化盛事。

 暖色的灯光,映照出他的侧脸,那是一种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犹如烛光虽小,却能穿透黑暗,照亮前方的道路。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却仿佛化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他们团队对弘扬和发展文化的决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