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作品

第202章 马头琴&陶克陶胡

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最后两天,姜鸿辰还饶有兴趣地参观考察了两项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马头琴制作技艺和陶克陶胡民间文学,试图从这千年流传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头琴制作技艺是一项历经沧桑、传承有序的独特工艺,它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追求熔铸于一体。这种古老的两弦弦乐器,以其独特的梯形琴身和栩栩如生的马头装饰琴柄而闻名于世,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郭尔罗斯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马头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段流淌在时光里的民族记忆,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与人文底蕴。

 制作一把马头琴的过程犹如雕琢一件艺术品,需要手艺人拥有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严谨的选料标准。从挑选优质的木材开始,到精心雕刻马头及琴身的每一处细节,再到调试音准音色,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匠人的汗水与心血。当那圆润悦耳的琴音低回宛转,仿佛草原上的风吟,虽音量较弱,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给人带来宁静祥和之感。

 关于马头琴的起源,更是流传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相传一位牧人痛失心爱的小马后,为了纪念这份深情厚谊,他取小马的腿骨制成琴杆,头骨制成了马头装饰,尾毛则化作琴弦,由此创制出了马头琴。这个饱含悲欢离合、生死相依之情的传说,使得马头琴不仅成为蒙古族音乐的灵魂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同时,姜鸿辰还深入了解了陶克陶胡民间文学的魅力,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诗歌,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着蒙古族先民们的生活场景、道德观念和精神寄托,为前郭尔罗斯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更为丰富多元的色彩。通过这次深度探访,姜鸿辰深深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深远影响力,它们如同草原上的繁星,照亮了这片古老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姜鸿辰踏足赵老那充满岁月痕迹的庭院,石板路上斑驳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沉淀与匠心的坚守。他穿过古朴的木门,步入赵老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个凝固了时光的音乐殿堂。这工作室里,黄昏的暖光穿透窗棂洒落一地,映照在墙上悬挂的各种马头琴上,那些琴身上的装饰图案和精雕细琢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草原上的传奇故事,其神秘而古老的韵味扑面而来。

 赵老端坐在工作台前,面容慈祥且专注,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然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闪烁着对马头琴制作艺术无比的热情与执着。他向姜鸿辰娓娓道来:“制琴之道,首重选材,我偏爱选用我们本地特有的梭梭木,因其木质坚硬、纹理清晰,经过严寒风霜的自然风干,才能赋予琴身纯正悠扬的音色。”

 姜鸿辰站在一旁,静默观察赵老挑选木料的过程,只见他轻抚每一块木头,仿佛在与它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块木头都有它独特的灵魂,我得用心去感知,用耳去聆听它的声音。”赵老的话音未落,他已经手持一块梭梭木,轻轻敲击,此刻整个工作室静得出奇,唯有那木头回荡出的深沉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声响,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赵老开始动手制作,繁复的工序在他手中如同行云流水般展开。他以精准有力的动作将木料切割成预定的形状,刀具与砂纸在他的掌控下如诗如画地游走在木头上,每一寸的打磨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敬畏与挚爱。随着木屑纷飞舞动,琴身的基本轮廓逐渐在赵老的手下显现出来,宛如破茧成蝶般的蜕变。

 接下来是更为精细的马头雕刻环节,赵老的眼神更加专注,手下的动作也愈发细致入微。“马头的造型务必要栩栩如生,它是马头琴的灵魂所在,也是祖先智慧与精神的传承。”他的每一刀、每一划,都似乎是在唤醒沉睡在木头深处的马魂,让这把即将诞生的马头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文化的底蕴。

 在一旁的姜鸿辰,心中充满敬畏与惊叹,几乎能够听见自己屏住呼吸的声音,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赵老的一举一动。赵老的手指仿佛拥有了生命,在木质琴身上轻盈跃动,每一次挥刀雕刻,都像是一次对艺术与传统的虔诚叩拜,那其中蕴含的情感深沉而又炽热。

 “赵师傅,”姜鸿辰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他轻声询问,唯恐打扰到这神圣的艺术创作,“当您专注地雕刻马头时,是否在心中勾勒出大草原上万马奔腾、无拘无束的壮丽景象?”

 赵老听闻此言,手中的刻刀顿了片刻,随后转过脸庞,眼中闪烁着智慧与热爱交织的光芒,嘴角扬起一抹淡然的微笑:“你说得没错,姜先生。每当我雕琢马头的瞬间,脑海中浮现的正是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那里有骏马驰骋的豪情,也有蒙古人民对自由和天地宽广的深深向往。马头琴,并非简单的一件乐器,它承载的是蒙古族的精神图腾,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文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