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作品

第226章 三晋非遗文化之旅(2)

在一座浸润着古朴气息的老师傅工坊里,时光仿佛被精心雕琢过的漆器凝固。光线透过木窗洒落,映照得满屋琳琅满目的漆器熠熠生辉,每一件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独一无二,宛如一部部沉睡的史诗,等待着人们的解读和欣赏。

 工坊正中央,那位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的老师傅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他的手中握着一把剔针,那把看似普通的工具在他手中犹如画师手中的笔,在那光洁如镜的漆器表面上翩翩起舞。每一次剔刻,都像是黑夜中的一簇烟花,短暂而绚丽,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芒。

 这门古老的技艺名为剔犀,源于唐代,至宋代逐渐定型并载入程大昌的《演繁露》等史籍之中,成为雕漆工艺的重要分支。剔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朱红、黝黑、明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巧妙地逐层堆叠在器物表面,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匠人便以娴熟而精准的“v”形刀法进行雕刻,使花纹处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各色漆层,与其他雕漆作品截然不同,别具一格。

 更令人赞叹的是,剔犀器物上的花纹刀口侧面,恍若截取下的犀牛皮质感断面,层层叠叠,细腻动人,因此得名“剔犀”。而其花纹图案多选用寓意深远的回纹、云钩等元素,形态流转自如,婉转生动,如行云流水般富有韵律感,故而在近代又被人们形象地誉为“云雕”。

 在这运城老师傅的工坊里,剔犀这项传统手工艺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延续,每一件剔犀漆器都是历史与现代交织、手艺与艺术交融的瑰宝,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工艺智慧。

 在工坊内,姜鸿辰静心倾听老手艺人的深情讲述,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匠心独运的精神内涵。这番叙述犹如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姜鸿辰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守护的责任之门,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在他的胸腔里翻涌澎湃,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将这份古老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接下来的对话中,姜鸿辰与老师傅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的问题,他们就未来可能的合作模式交换了真挚且富有前瞻性的意见。姜鸿辰目光坚定,语气庄重地向老师傅承诺:“请您放心,‘古韵华策’团队不仅会运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精准无误地记录并保留这门弥足珍贵的手艺,同时,我们还将在‘古韵今创’体验区搭建一个生动立体的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感受和领悟这份手艺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之美。”

 当姜鸿辰迈步走出工坊,迎面而来的阳光仿佛映照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重任。他深知,要想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必须勇于创新,探寻一种既能保持其原汁原味,又能适应新时代传播特性的全新载体。这不仅仅是一份对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一场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光大的伟大使命。

 随着考察工作的逐步推进,姜鸿辰及其团队的步伐不断深入,他们穿行于青石古道,探寻着历史的痕迹,最终抵达了那闻名遐迩的杏花村。此地,古老的汾酒酿造技艺犹如一首未完的诗篇,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当姜鸿辰一行人亲眼目睹了这一精湛绝伦的传统工艺,无不为其深深折服,赞不绝口。那些匠人们的手法娴熟而富有韵律,仿佛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创造出了这醉人心脾的美酒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