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459章 内不安邦,何御外辱(第2页)

 至于说有没有封君会在出兵数量上面欺骗子重,到战事结束都很难进行分辨,等于子重汇报给楚君审的数字并不靠谱。

 如果楚君审觉得兵力不够,他只能下达第二道征召命令,征调之前没有得到征召令的那些家族。

 在这种体制之下,楚国的出兵流程与速度,讲实话就是无法跟中原列国相比较。

 然而,哪怕是面对这样的楚国,无论是曾经的中原霸主齐国,还是现任的中原霸主晋国,少有能够兵锋插入楚国本土。

 可能恰恰因为是面临的压力不够大,所以才导致楚国难以做出军事制度上的改变?

 公子周哪里能够回答楼令的问题,丧气话却是不能说,只能说道:“能够再次打服郑国的吧。”

 楼令笑了笑,不再为难公子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晋国大军过王野,代表周天子前来检阅的公卿乃是刘公季子。

 目前的周王室直辖地区不大,治下的公卿却是多不胜数,享国的则是有单公朝、刘公季子、毛伯卫。

 也就是说,周王室能够实际控制的小小地皮,分出了三个国家。

 其中的这个刘国建立于周定王八年(前599年),到目前已经有二十四年的存在时间。

 楼令见过刘公季子,时间是在三年前,地点则是在“麻遂”这个地方。

 讲实话就是,晋国有权势的人,没有人将周王室的公卿太当回事。

 根本因素就是周王室已经全面衰败,看着也不像有可能中兴的奢望。

 那么,依附在周王室的三个小国家君主,他们有什么值得被重视的地方吗?那是有能够有,可能性估计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了,拜师单公朝的公子周,事先有谁能够瞧得上?晋国内部也就没有人关注到楼氏跟公子周的交情,哪怕有人知道一转头也给忘了。

 不知道公子周以后会回国成为一国之君的楼令,至少在目前与公子周的交往是出于欣赏,没有太大的其它目的。

 要说楼令的期盼是什么,顶多就是公子周可能回国,日后成为政治盟友。

 公子周真的就是特意来对楼令表示感谢,目的达到也就离开了。

 楼令当然是随大军继续南下。

 晋国的大军进入郑国势力范围之内,没有当即对郑国展开军事行动,面对途经的城池或村庄视而不见,目标明确往“制田”这个位置行军。

 沿途的郑国贵族,他们不可能主动攻击晋军,应该说晋军不打他们就该感到庆幸。

 “郑军已经撤兵,我们的上军正在随行监视。如果开战,大概就是在‘制田’周边。”

 这一次晋国出兵是由栾书力主。

 有栾书力主,自然也就有人反对。

 当时的楼令麻烦缠身,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干涉庙堂决议。

 讲一句大实话,楼令担任的职位无法真正去干涉国家大事,只能通过郤氏、旬氏、范氏来起到影响。

 所以步骤是有卿大夫支持,楼令才能干涉国之大事。

 一旦郤氏、旬氏或范氏不搭理楼令,楼氏也就只有从命行事的份了。

 认为不应该出兵的人是当时在宋国的士燮,还有重病缠身的旬庚。

 商议期间,旬庚病故,也直接导致晋国卿位出现变动。

 现如今,晋国出现了新的卿位排序。

 中军将仍旧是栾书担任,士燮递进成为中军佐;上军将由郤锜接任,旬庚之子中行偃被委任为上军佐;韩厥和荀罃的卿位排序不变;新军将从邯郸旃变成了郤犨,新军佐还是郤至。

 在卿位出现变动期间,韩厥可是有不小的意见。

 本来,邯郸旃是顶替了赵氏的卿位,默认就是帮赵武看住属于赵氏的卿位。

 结果这一轮卿位变动下来,邯郸氏失去了卿位,默认赵氏该有卿位的默契被打破。

 韩厥当然要担心赵武能不能获得卿位,碍于自己声望不足够,韩氏的实力相对有限,无法力推赵武坐上卿位。

 仅是从结果来看,郤氏变成了最大的赢家,形成一门三卿的格局。

 一门三卿的郤氏只觉得是理所当然,原因自然是他们认为自己很强大,完全够资格享受三个卿位。

 郤氏是忘了在晋国卿位越多越危险这么一个事实。

 曾经一门三卿的家族,大多列上了覆灭的名单。

 那么多的例子在前,郤氏竟然认定自己会是例外?

 由于楼令见不到郤至,很多该说的话到新格局确定下来,后面也就不用再提了。

 这种格局的确立,其实帮到了当时的楼令,也让魏氏从中获利。一切只因为郤氏吸引了其余卿位家族更大的警惕心和仇恨感。

 有一点没有改变的事情是,楼令参加旬庚的葬礼期间,双方的裂痕被其余家族看到了。

 那种裂痕就是,旬氏在招待楼令上面很平淡,并且楼令无法在私下见到中行偃或智罃。

 面对这种情况,无疑是逼得楼令没得选,楼氏只能更加靠拢向郤氏。

 而楼令已经看到郤氏面临的危险,偏偏楼氏跟郤氏的绑定更严重,一定要找机会与郤锜或郤至深谈。这个机会却是一直没有降临。

 所谓的机会,不是其它,需要有外因来让郤氏众人察觉到危险。

 南下的晋军没有历经一战,抵达“制田”驻扎下来。

 因为归途有晋国大军驻扎的关系,撤退的郑军干脆转道,他们向着洧水中下游而去。

 本在尾随郑军的晋国上军,他们确认郑军转道,没有继续进行尾随,赶到“制田”与主力进行会合。

 一时间,郑国的“制田”驻扎了晋国的十五万大军。

 “宋国的华元传来消息,楚国尽起三军,屯驻陈地的楚军已经超过十八万。”士燮当然知道卿位的变动,不变的是反对在当前与楚国进行大战。

 时隔数个月后,楼令再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刚才,士燮再一次重申晋国应该谨慎,碍于一些话不能讲出来,反对意见很难说服众人。

 栾书仅仅一句话,直接就将士燮给堵得脸色尴尬,那句话便是:大军已经屯驻“制田”了!

 无法阻止的士燮提到北上楚军的兵力,纯粹就是警告众人必须严阵以待。

 栾书看向晋君寿曼,用眼神询问意见。

 晋君寿曼近来偶感风寒,沙哑着嗓子问道:“楚军还在陈地吗?”

 因为卿位变动,有的是人想要表现。

 郤犨抢先说道:“暂时没有听说开拔北上,想来是被我们震慑住了。”

 这种话,谁都知道是鬼话。

 问题是什么?人人都爱听那样的话,尤其是在战前。

 晋君寿曼很直接地问道:“我们是驻扎等待楚军北上,还是主动迎上去?”

 如果想拍马屁以及表忠心,应该表示晋君寿曼生病,当然要等病好了再展开下一步行动。

 “臣的意见是,上军原地休整,下军作为前导,中军与新军居中,大军先后南下直逼陈地。”栾书说道。

 楼令继续目不斜视。

 不少人则是皱眉看向栾书,只差明白说:你就这么迫不及待要展示阴谋?

 “下军由中军尉代为指挥,尽管没有不妥当的地方,由下军作为前导,合适吗?”晋君寿曼可没有忘记自己好些宠臣在下军编制。

 栾书看着楼令,问道:“中军尉觉得合适吗?”

 楼令站起来说道:“君上有所迟疑,臣自然觉得不合适了。”

 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任何的退缩都将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所以,楼令跟栾书只有一顶到底,别说由下军作为前锋,真的不是那么合适。

 “中军将就那么迫不及待想看到中军尉倒霉?”郤锜满脸的嘲讽,看都不看栾书,往下继续说道:“叔父,你与至率军先行。”

 在场是郤锜叔父辈分的人不少,会让郤锜那么称呼的人只有郤犨。

 而郤犨脸色看着有些僵硬,明明不想那么干,也只有开口说道:“极好。”

 晋君寿曼直接笑出声,一笑就是一阵咳嗽。

 这是什么情况?

 只不过是郤锜个性使然,又一次直接给栾书难堪,用的还是越俎代庖的方式。

 可是在其余人看来,能够解读出相当多的含义来。

 “这样,怎么跟楚国争锋啊?”士燮满满的忧心忡忡。

 如果说当前的晋国谁最有公心,不论所作所为只看内心,只能是士燮了。

 换而言之,只看行事做派的话,上到晋君寿曼到下面的很多人,他们看着就是不拿国家命运当一回事。

 内部一团糟,这种状况之下进行国战,是一件可行的事情吗?偏偏晋国马上就要与楚国展开大战。

 那种乱象可不是楼令所导致,他背不起这样的黑锅。

 没有楼令的历史版本之中,晋国也是一团乱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更为严重。

 有楼令的这个历史版本,起码他能够起到让郤氏与旬氏、范氏、韩氏等家族的缓和作用。

 相对要命的地方在于,郤氏达到一门三卿的高度之后,楼令恐怕无法继续担任郤氏与其他家族的缓和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