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题目就在那里(第2页)



    两相对比之下,还是文家兄弟看着更靠谱一些。



    不过这里虽然围了不少人,但是没人再出言议论。他们都知道规矩,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冒然出声打断了别人的思路,那这个责任是担当不起的,也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也有人跑去将这边的情况告诉了那些学道大人。这一次的集会,一共来了十二位学道大人,他们分成了三拨正在喝茶聊天。



    姜远志这边有四人,除了他们三人外,还多了一位老者。山东路的那位王学道这边,则是有六人。还有二位在林中假山旁的亭台边对峙,但是他们眼神却时不时的往那两拨人望去。



    当有人通知外面发生的事情时,这三拨人全都起身走了过来。当然,他们也和那些书生一样,只是在一边静静的看着。



    不过,还是有人小声的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们。



    这些学道大人都是人精,他们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原由。大家的目光先是看了看王学道和姜远志,而后又将目光放到场内。



    当看到冷锋一只手放在石碑上,一副魂游天外的样子,汪怀玉和张浩明向姜远志投去了一个询问的目光。



    姜远志虽然也不清楚冷锋这是在干什么,但是他还是对冷锋很有信心。在他看来,冷锋表现的越是不同寻常,就越可能有惊喜出现。



    于是他向汪怀玉和张浩明点了点头,示意他们没有问题。



    王学道这边也是同样如此,对自己的门生很有信心。不过当他看到冷锋的表现时,嘴角流露出一丝讥笑。在他看来,冷锋这是故作姿态,不好好的去写文章,把手放在石碑上难道就能有如神助,再次写出锦绣文章。



    其实所有人不知道的是,冷锋还真的感觉到了一些东西。



    一开始冷锋就已经想好了要写的文章,就是在他的那个历史时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正好符合诸葛隆中所说的意境,是苏轼面临赤壁怀古有感而发,也是豪放派古词的代表作之一,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之绝唱。



    而且苏轼当年的遭遇和这个时代的李太守也颇为相像。只不过李太守没有苏轼那等才华,写不出来能够流传千古的文章。当年李太守所写的那篇文章,主要就是记录他发现这块石碑的经过,以及表达一下对当年之事的感叹。



    从文学艺术水平上来看,比苏轼的那首词相差何止三万英尺的距离。



    冷锋觉得如果自己这样直接就把这首词搬出来,未免太过惊世骇俗了。为了对得起原创,照顾现场观众的感情,他觉得先装一下。



    怎么装也是很讲究水平的,既要有逼格,又要显得格调。于是,他就把手放在了石碑上,而且尽量摆出一副风度飘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