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事实不谈 作品

132 以工代赈(第2页)

 而他们生产出来的水泥,便由朝廷收购,用于河堤建造,虽说会多出一些收购的花销,但想来雇佣这些灾民的花用,也足以抵消一部分救灾钱粮……

 当然,朝廷修筑河堤也需要大量劳力,臣以为单纯的救灾不如以工代赈!”

 古代是农耕社会,一旦遇到水灾,大量农田被淹,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急剧减少,所以即便推行以工代赈,也只能雇佣部分用于修建堤坝的劳力。

 但水泥的生产,却给这方法提供消化劳动力的方向。

 赖尚荣在殿上侃侃而谈,越说正隆帝越是眼眉舒展。

 “好!好一个以工代赈!没想到爱卿非但能造出玻璃、水泥,竟也有这等治国之能!”

 以往赖尚荣在皇帝眼中,只是个奇淫技巧之人,最多加上善于经济之道,但这一通救灾善后的建议,高屋建瓴,颇有治世能臣风范。

 在皇帝的心中,地位和分量无疑也拔高了不少。

 户部尚书李沧海道:“皇上三思,商人趋利,此例一开,若周边大批商贾涌入,兴办作坊生产水泥,届时朝廷难道照单全收不成?”

 “朝廷只需加以监管即可!臣提议,由除兵部外的五部及国营司,派人前往配合当地府衙审核,为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并指导兴办作坊,只有经过朝廷认证的水泥作坊产出,工部才会收购用于河堤建设!

 当然,对于未被授权的商户,也可以收购他们手中的粮食。”

 高手在民间,只有发挥整个大夏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推行工业化。

 毕竟没有外挂,光靠他一人,搞几个简单的发明创造还行,真的想推行工业化,还需要各方面的累积,尤其是民间技术工人。

 赖尚荣借着这次救灾和水泥生产,想在大夏朝撕开一道口子,便于以后推行后续计划。

 古来变法难以持久,一方面是社会的局限性导致;另一方面则是蛋糕就这么大,你多了一份别人就少了一份,这就是所谓的零和博弈。

 赖尚荣身份不够,只能在许多地方做出妥协和让步,提出营业执照的建议。

 一来,为了避免无序扩张,引发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耕地荒废,所以监管是必须的。

 二来,也是分润权利给各部及地方,试想,既然水泥需要办理营业执照,那是否表示,以后民间的新星行业,都可以如此推行?

 当然,虽然他身份地位不够,但想法是他提出来的,又有皇帝在旁,在其中占据一席,合理的争取利益也是必须的。

 相较于六部,国营司还需培训人手,指导建厂,在这些人眼里,其实是赖尚荣不揽权,识时务之举。

 赖尚荣的这番高谈阔论,非但让皇帝对其另眼相看,几位内阁也一样感到后生可畏。

 五人眼神复杂看向赖尚荣,沉思片刻道:“若是有这些措施配合,赖主事这个法子确实可行!”

 正隆帝大手一挥道:“好!功劳朕先给你记下,待到赈灾结束,视效果再行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