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行人 作品

第338章 益州涌动的暗流(第2页)

 毕竟在大汉王朝这么多年了,世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当然,若是能够保持现状,也是没人愿意去接受一位新的统治者的,毕竟在刘焉父子二人的治下这么多年了,得益于刘璋软弱的政治态度,益州这地方,能够被瓜分的利益已经都差不多了,贸然换上一位统治者,就代表着这些原本掌握在他们手中的利益会面临重新分配。

 首先就是朝廷,多了不说,这最少三成总是要交的吧?

 接着就是被外放到益州的官员与其家族,人家作为朝廷委派到地方的一把手,也要让出一份利益给人家吧?

 不让?可以啊!把家族的私兵拉出来跟曹军的精锐练练,天下眼看着就要一统,曹操麾下的这群将领正愁着手上的战功不够多呢,平叛还有剿灭山贼之类的功绩看似不大,没准正是人家拜将封侯所缺的最后一块砝码了。

 毕竟这曹家眼看着就要取大汉而代之,开国的时候爵位什么的不都是拿来安抚这些从龙之臣的筹码?没有任何一位开国君主会不明白这一点的……

 所以这益州的世家选择坐观成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儿,什么忠诚?在家族的兴衰存亡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当然也别说刘璋手下无人,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中,刘备取得益州的统治权后,光是原本刘璋麾下名声比较响亮的官员刘备就收了几十人。

 其中最为出名的,包括许靖(月旦评许劭的从兄,同样喜欢评价人物)、董和、董允、费观、费祎、刘巴、张裕等等等等……

 (这还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实际上类似于吴兰、雷铜这样的人才,的确是能划拉出来几十个……)

 可见益州并非没有人才,但这些人才虽多,却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若是没有一位强力的主公将他们统合到一起,也就是一群内斗之中不断互相消耗的一群散沙罢了……

 而就在刘璋苦思之时,孟达的那位公子孟兴此刻也进了成都城内……

 孟兴此人在历史上并不算出名,也就在后来当了一个议督军的官职,至于这个官职究竟是什么概念,只能说这个官职是三国时期特有的,历史上也仅有此一次,大概相当于中郎将这类的临时编制,但人家中郎将好歹还有编制,但议督军嘛……

 根据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来进行解读,督军可以理解吧,那么前面加个议字可就耐人寻味了,这个“议”可以是他人的“议”,也就是提议此人领督军之职;同时也可能代表了这个人的职务,“议”可作为参议去理解,参议督军之事,也就是说这人是没有实权的,只能有“议”的权力……

 虽然如此,但现在这位将来的议督军孟兴,正在做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