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封为司徒(第2页)



    “无妨,朕相信皇后,这里没有外人,皇后尽管直言。”



    李治见舒欣不肯说,于是笑着对她说道。



    舒欣见状,犹豫了一会,随后说道: “父亲他向来不恋权贵,对于高官厚禄更是看的很淡,如果陛下封父亲为司徒能够有利于大唐,陛下尽可自己做主便是。”



    舒欣说的很客观,做为一国之母,她已经不仅仅是邓宏的女儿那么简单,一言一行都要避嫌,更要为朝廷和皇家考虑。



    李治听完舒欣的话,欣慰地看着懂事的她。



    “皇后能如此想,朕心甚慰。”



    “先帝临终之际,让朕一定要无条件信任邓国公,因此,朕想晋邓国为司徒,并非全部出于私心,而是以江山社稷为本,像你父亲这样的能臣,唯有身居高位,才能造福于社稷。”



    李治说完,舒欣却还是不安。



    “可是臣妾怕父亲大权在握,别有用心之人会心生嫉妒而加害于他,这样会导致朝廷出现像汉朝那样的党争,于大唐的江山社稷也不利啊。”



    舒欣十分为父亲担忧,后宫虽然不得干政,但她其实什么都懂,权力这种东西,越大越有风险。



    对此,李治却是轻微一笑。



    “皇后不用担心,朕自有把握。”



    “可……”



    “没有什么可是的,邓国公是朕的岳父,想来没有人会敢冒着诛族的大罪去加害于他。”李治打断了皇后的劝阻。



    见皇帝执意如此,舒欣也不再相劝。



    次日朝会上,皇帝正式对新朝功臣进行加封。



    “圣旨,大唐皇帝令,封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邓国公邓宏为司徒、英国公李勣为洛州刺史、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



    就这样,李世民临终托付的四大托孤大臣都得到了封赏,新皇也赐予了他们恩德。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谁曾想,这件封赏大典最后却成为文武百官选边站的起始点,一时间,朝堂上竟开始明里暗里地选择站队。



    而双方的代表,自然是权力最大的长孙无忌和邓宏。



    其中,关中的世家大族和五姓七望等名门望族基本站太尉长孙无忌,比如在朝中和地方都很有权势的赵郡李氏、博郡崔氏、范阳卢氏等,他们都是长孙无忌的铁杆支持者,双方几乎是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从贞观后期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基本遍布了大唐境内,尤其是在关中地区,他们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



    因此,长孙无忌代表的门阀士族在朝廷上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军方的公卿代表人物,则大多选择站队大行台尚书令、司徒邓宏。



    比如陈国公侯君集、鄂国公尉迟恭、郎州刺史刘弘基、莒国公唐俭等,还有一些看重邓宏权势,选择支持邓宏的小氏族。



    另外像李勣和程咬金等人,则是选择中立,不想卷入这场党派之争中,只想保全家人。



    总而言之,长孙无忌代表的门阀士族势力庞大,几乎是渗透到各个方面,但邓宏代表的军方掌握着大唐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再加上玄甲军就地驻扎于长安,邓宏直接掌控了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双方一时间竟势均力敌。



    但这毕竟只是下面的人自主选择站队,长孙无忌和邓宏这两个代表既没有发言,也没有表态,因此,双方总体趋于稳定,并没有剑拔弩张之势。



    只是谁都没想到,新皇登基后第一次加封大臣,却不知不觉让大臣们纷纷站队,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连邓宏这种事不关己的顾命大臣都悄然无息地被动卷入了这场即将愈演愈烈的权利争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