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修狗 作品

第116章 筹粮

这里的群众经受过战争的摧残,感受过李伪军和美军的凶恶,对于志愿军格外亲热。

 战士们住下后,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中超两国的军队,仿佛阔别已久的亲人,有的紧紧拥抱着谁也不肯松开,彼此诉说着胜利的喜悦和艰难的历程。

 谁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朝鲜人民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干部有的曾经支援过中国革命,参加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来朝鲜有难,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祖国继续革命。

 中国,对他们而言,就相当第二个家乡。

 今天为了打击共同的敌人,美帝国主义而再一次并肩作战,大家哪儿能不激动。

 一些从中国回来的朝鲜同志说,他们在敌后,常常想念中国战友,他们坚信美帝国主义绝对不可能胜利,中国人民一定会来帮助他们!

 他们期望着、盼望着,今天果然盼来了。

 在胜利中,同中国战友会师了。

 他们盛情招待了三十八军的干部们,捧起盛满米酒的大铜碗,敬了一杯又一杯。

 在热烈的联欢会上,他们讲起洛东江的战斗,讲起在敌后坚持游击战,是那样的悲愤激昂,我们的战士也给他们讲第一次战役,他们大意,放走了很多敌人,他们对不起朝鲜老百姓。

 好在第二次战役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消灭了伪军、联合国军上万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辎重。

 气氛激烈,三三五团的政治处主任和民运股长盛情难却,竟然被灌醉了。

 朝鲜人民的性格直爽,客人喝醉了,他们才高兴呢。

 一一三师的军队在驻地同样受到了人民军的热情款待,师里听说就近住着人民军的一个联队(团部),特意派了组织科长和秘书科长前去拜访,表示致谢。

 团长上校军衔,讲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在四十七军一个团里当过股长,回国后担任团指导员。

 当时他已经睡下了,听说志愿军来人了,忙披上衣服,热情招待,陪同会见了还有另一位的政治干部。

 宾主席炕而坐,畅谈当年在中国解放一起战斗的岁月,互叙第二次战役的伟大胜利。

 为了配合部队的正面进攻,他们在后面破坏了敌人的重要交通要道,炸毁了所有知晓的一切桥梁,牵制了敌人北援南逃,并且阻击美军和李伪军,打了不少硬仗,缴获了不少战利品。

 现在志愿军来了,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和志愿军一起突破三八线。

 临别前,组织科长和秘书科长再次表示感谢,说部队来到这里,就像是回到了家一样,就是麻烦了人民军的同志。

 联队长谦逊的说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个时候,朝鲜人民军经过短期的整顿,可以参加第一线作战的部队已有三个军团。

 第一、第二、第五军团14个师,7.5万余人。

 为使中朝两国军队有效地配合作战,经过中朝双方协议,于12月上旬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司令部,决定‘凡属作战范围及前线的一切活动’,统由‘联司’指挥。

 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推荐‘志司’任‘联司’,朝鲜人民军方面推荐两位同志担任‘联司’副司和副政,从此中朝人民军队在统一指挥下,并肩作战了。

 ......

 部队离鸭绿江越来越远,运输线延长,粮弹供应困难,特别是吃的就更成问题了。

 为了解决粮食困难、运输补给的不足,志司和朝政协商,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就地借粮。

 当时朝鲜人民遭受战争的浩劫,吃的也十分困难,单位了志愿军打胜仗,他们宁愿自己不吃,也要把粮食支援给部队,他们热爱志愿军。

 当时,他们为了把所剩余的粮食运往前线,宁愿自己啃树皮,战士们得知这一消息,热泪盈眶,死活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粮食,若不是命令,他们宁愿饿着肚子。

 在美李伪军发动侵朝战争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剥下树皮,用水浸泡过,再把它捣烂,煮来当饭吃。

 当时参加筹借粮食的同志压力很大,他们看到美军蹂躏过的村庄弹痕累累,瓦砾成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他们心想,朝鲜人民被侵略者弄成这个样子,还能有多少余粮借给我们呢。

 可事实出乎大家预料,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伟大感人的。

 去伊川郡筹借粮食的同志,每每想起这段往事,都非常激动。

 筹借粮食的工作,是志愿军和当地政府一同合作,政府代表向群众说明志愿军同志的来意后,朝鲜人民男女老少争先恐的说:

 “怎么着也不能让志愿军饿着肚子打仗啊。”

 他们扛着铁锹,拿着盛米的罐子、袋子全跑到山上去,有的刨,有的挖,把藏起来的粮食全挖了出来。

 一个名叫金基善的朝鲜同志,是自卫队队长,干得比任何人都起劲儿,他的脚坏了,流着脓血,背粮食的时候却不含糊,一趟又一趟,说什么也不肯坐下来歇息。

 特别是当地的妇女,她们身上背着孩子,头上顶着粮食,上山下山,丝毫不觉得累。

 家里的老人帮忙把粮食做成饼,烙好用袋子装起来,一袋子一袋子的运往前线。

 艰巨的筹粮任务,就这样完成了,让所有参与筹粮的同志都感觉不可思议。

 但他们也了解到,朝鲜人民是把所有的粮食拿了出来,他们只留下一点点,无不被朝鲜人民‘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的精神感动的彻夜难眠。

 然而,第二天正准备告别乡亲们的时候,他们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

 “照原定粮食数增加一倍!”

 部队很快就要发起第三次战役的进攻,每一名战士至少要携带七天的干粮,前线十多万人,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个天文数字。

 上级要求他们在三天之内筹好,他们感到实在困难,老百姓都把口粮都拿出来,剩下来的只有稻谷,要把稻谷捣成米,在三天之内也筹办不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