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晚膳(第2页)



    “三弟!”朱允炆低声呵斥。



    朱元璋抬手制止,“让他说,话憋在肚子里,难受。”



    “孙儿出宫前,觉得大明朝的百姓,应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士农工商各守其业。”说着,朱允熥情绪有些低落,声音变得更小。



    “可今日出宫,孙儿大受震撼。即便是大明京城,天子脚下,也有吃不饱饭的饥民。”



    朱元璋静静听完,才又发问,“那你觉得,盛世该是个啥样子。”



    朱允熥抬起头,目光坚定,“朝廷,万国齐彰,八方来朝。百姓,遗恨皆雪,天道长青。”



    “遗恨皆雪,天道长青”朱元璋又重复一遍,手上的筷子,也不自觉的放下。



    “朝廷、百姓他都说了。那皇帝呢,该是怎样的,炆儿你说。”这是问朱允炆的。



    朱允炆支支吾吾,“孙儿觉得,皇帝当体恤百姓,以仁治国。避免干戈,与民休息。”



    “那你呢。”朱元璋不做点评,再问朱允熥。



    朱允熥想起一段话,表情变得坚定,“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大明皇帝,当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不可思议的看着朱允熥,过了许久,才再问道,“这是你想的?”



    “孙儿今日见着大明将士,一身的刀口,却仍然‘宁死沙场上,不绝闺秀中’。因此,有感而发。”



    说完,朱允熥跪在地上,“皇爷爷,孙儿斗胆。”



    朱元璋点着头,他猜出朱允熥想要说些什么,“说吧,今日你说啥,咱都不怪你。出了这门,都不准提。”



    有了准许,朱允熥才鼓起勇气,“孙儿觉得,大明皇帝,是全天下的皇帝,更是全天下百姓的皇帝。前朝旧元,百姓民不聊生,元帝却在贪图享乐,滥用民力。天下都是他的,他却不想着如何去守。”



    “江山丢了,社稷没了,元帝竟然北遁贪生。一国之君,一不能体恤民生,二不能与社稷同存亡。没有天子守国门的决心。也没有君王死社稷魄力。这样的皇帝,该亡!”



    看着跪在地上慷慨激昂的朱允熥,朱元璋心中满满的欣慰与震惊。



    “起来起来,别跪了,地上凉。”



    朱允熥从地上站起来,“孙儿嘴快,一时多说了话,请皇爷爷责罚。”



    朱元璋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把朱允熥拉到身边,“责罚个屁,你说的对。那元帝贪生怕死,丢了百姓,丢了社稷。这样的朝代,不亡才怪。”



    “当年铁木真叱咤草原又如何,他的儿孙是个什么德行,堪无大用。”



    再拍一拍朱允熥的肩膀,“好小子,壮实了许多。过几日,徐达征漠北,那时校场阅军,你跟着咱一块儿去。咱让你看一看,当年跟着咱一块儿打江山的老伙计们。”



    “他们,可都是大明朝的功臣啊。”



    朱允熥心中一喜,“孙儿谢皇爷爷。”



    朱元璋抑制不住心头的兴奋,“去,把李善长叫来。把咱家老三刚刚说的那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写在纸上,给咱挂好。”



    坐在旁边的朱允炆,默默放下筷子,不解的看着朱元璋。



    两者之间,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