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班底(第2页)



    当年,李贞带着李文忠投奔朱元璋。建国后,朱元璋把在徐达从北平带回来的一副王保保穿过的金甲,赏给了李贞。



    并且承诺,这一副金甲,可免一死。



    见朱元璋要喝水,李文忠连忙给倒上一杯,继续说着,“到了国子监,看那些读书的娃。再想想九江,臣这心里头,就有些不是滋味了。”



    “九江他年纪不小了,虽是成了婚,在朝中却没个正经差事。臣和太子爷,提了这么一嘴,太子爷说了,咱们是实在亲戚,给九江谋个差事,倒也不难。”



    说完,茶水也倒好。把茶壶再放在桌子上,李文忠慢慢的往后退。



    这话倒是不假,李文忠一家,真的可以算是朱元璋实打实的亲戚。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姐姐。



    朱元璋边听边点头,“那你想给二丫头,寻一个什么样的差事。”



    李文忠笑道,“九江他,到底也是武将出生。臣虽然没打过什么仗,可从小也是给九江看的兵书,学得些拳脚功夫。臣想着,给九江寻一份,宫里侍卫的差事。”



    宫里要用侍卫的地方,无非就是朱允炆、朱允熥身边。



    想了想,朱元璋似笑非笑,“咱家老三那儿,倒是要有个侍卫。这孩子好动,平日里跑来跑去的,又总爱出宫。身边没个人,咱还真不放心。”



    “只是,二丫头,你能不能尽心。”



    李景隆赶紧表态,抹起眼泪,“皇爷,臣对三爷,必定是尽心的很。当初,虞怀王走时,臣就悲从心来,不能自已。打那之后,每提到大爷,臣就都是以泪洗面。臣就盼着一天,能伺候三爷,以弥补臣对虞怀王的亏欠。”



    说完,李景隆红了眼睛,说话也开始哽咽,“臣一想到虞怀王,就不能自已,皇爷您恕罪。”



    这情真意切的样子,如果不是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李文忠也差点动容,



    朱元璋显得颇有兴致,“你现在哭给咱看看。”



    李景隆戛然而止,偷偷的看一眼李文忠,苦着脸,“皇爷,臣来时哭过了,现在哭不出来。”



    几句玩笑话,朱元璋也意识到,要给朱允熥在朝中,培养自己的班底了。



    虽然才是五岁,但相比于朱标,后者还没出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人马。只是,对于自己孙子的身边人,朱元璋必须万般的慎重。



    除去其他的淮西勋贵,李景隆似乎是个很好的选择。



    年纪差的不是很多,而且李景隆足够机灵,脑袋活泛。最主要的,这是实打实的亲戚。



    如果亲戚都信不过,那还有什么人能信呢。



    “罢了,熥儿那儿,你就过去吧。若是熥儿不愿你去,咱就再给你寻个差事。就是一个,你得尽心。”



    趁自己还能动弹几下,朱允熥的班底,自己得上上心。他若是镇不住这些老东西,就还得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