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这次我是朱允熥(第2页)



    “父皇,您想啊。兀良哈、女真再敢南下。若是儿臣在高丽,直接带兵。要么抄他老巢,要么绝他后路”



    说着说着,朱樉发觉朱元璋表情,有些阴晴不定,也不敢再说了,赶紧闭嘴。



    朱元璋扔开竹挞,拍一拍手上的竹屑,起身往榻子边走,“说呀,不是挺能说的嘛,咱听着呢。”



    朱樉也跟着站起来,挪到朱元璋身边,“父皇,儿臣斗胆问您,若是连自家人都信不过了,那哪能信得过外姓人呢。咱们呢,不管咋说,都姓朱。可别的呢,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啥的,他们可真不一定,是和咱们齐心的。”



    “歪理,咱打天下的时候,靠的不都是这些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指望你们呢,天下早都太平了。”朱元璋笑骂一句,又很快收起笑容。



    虽说是歪理,可听在耳朵里,却也是这么一回事。



    他不否认,朱允熥做的确实不错。如果换作是他,朱元璋也会提防藩王。不仅如此,还会提防边将。这是每一个皇帝,都会想到的事儿。



    之所以大封诸王,更多的是来源于朱元璋对自己的信心。



    可再往后时,后世的皇帝与后世的藩王,能不能继续维持着这种较为微妙的关系。扪心自问,朱元璋没什么信心。



    因此,朱允熥着手开始限制藩王权利时,他是默认的。



    “旨意下了,难不成再追回来?”



    朱元璋自言自语着,目光变得深沉。再去看朱樉时,心里头似乎有了计较,“老二、老三、老四,轮流驻守高丽。每五年一换。五年到期不回者,视同谋逆。”



    朱樉拍手叫好,“爹,这主意不错,我看行。”



    消息传的快,很快就有人,带着朱元璋的手书,去了永安宫,寻得朱允熥。



    朱允熥坐在御案边,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看的清楚。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是来回看了多少次了,朱允熥深深的叹气。



    李成桂自称为臣,而非大明附属国,这让朱允熥颇为吃惊。



    可同样换来的,就是大明要考虑高丽(朝鲜)的布防。即便不去管开京以南,但鸭绿江一线,是一定要有人的。在异姓将军与自己的儿子之间,朱元璋还是选择自己的儿子。



    对此,朱允熥并不感到意外。



    自家人,远比外姓人要更值得信任。



    目前来看,这是最为恰当的选择。但制度,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因此,就需要不停的修改制度,一次又一次的去适应那时候的情况。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在不停完善之下,勉强可以维持的制度。



    盯着眼前的花盆,朱允熥看的入神。



    他十分的清楚,当他开始第一次完善时,就很有可能,再引起一次靖难。彼时,在更远的高丽,朱棣的反应,可能会更大。



    当初,朱允炆招朱棣回京,未果。而这一次,五年为期之后,朱棣就真的能老实回来吗。



    再如果,洪武二十八年,秦王薨。洪武三十一年,晋王薨。



    只剩朱棣一人后,那时五年为期,还能做数吗。



    不过,想着想着,朱允熥就笑了,“怕啥,我能想到的,皇爷爷自然能想到。再不济的,就再来一次嘛。只是这一次,我是朱允熥,而非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