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贡院

    “韩国公,咱们到了。”



    李善长掀起轿帘,目光凝重的看着薄雾之中的贡院。一大清早,贡院门外,空无一人。有些被抹去棱边的台阶,足以见证,昔日的人声鼎沸。



    “咱们走吧,进去说话。”



    伸出手,礼部主事邓华,小心翼翼的搀起李善长。他是整个礼部,唯一剩着的人。



    李善长步子很慢,每一步,都如同是重重的踩在自己的心坎儿里。



    有些砖地松动,一脚下去,挤出缝隙中的阴水。再抬脚,阴水便立刻消失。仿佛就像有些读书人,平日里藏在暗处。受了些外力,就全都蹦出来了。



    这些读书人不知的是,一旦出来,他们就离死不远了。



    贡院门口,摆着一筒子的书。



    这一筒子,都是学子们进贡院时,把自己常看的书丢进去。名为“掷筒有声,可高中。”



    李善长,一脚踢翻筒子,冷冷的说道,“收拾了,放到院子里去烧!”



    属下领命去了,李善长接着往里头走。到了左襄门时,停下步子。顺着窗沿往里头去看。不少的学子,在里面摇头晃脑,嘴中念念有词。



    左襄门,为宋时王安石所创。以左为尊,再有襄字,取高处、牢固之意。



    这儿,每日清早,都有学子在这儿诵读。平日里,尽是国子监。科举之后,就都是应举的考生们。



    李善长推开门时,左襄门里,顿时鸦雀无声。



    一身的官服,胸前的补子,一只高昂的仙鹤,展翅于崇山密云之中。鲜红的眼睛,睥睨一切。



    “诸位,这是御封大明韩国公、太子太师、光禄大夫、上柱国公、领礼部尚书衔李大人。”左右,高声的报出官名封号,声音洪亮。



    李善长环视左襄门内的众人,收拾衣服,坐在堂首。



    这些人,他一个也不认识。



    想来无奈,洪武三年科举时,他家的门槛,几乎要被踩断。那一年的科举,近八成的考生,李善长都与他有过照面。



    那一年,李善长先是亲手把他们送进奉天殿。



    这一年,李善长再是亲手把他们送上断头台。



    “我听说,你们中有人,意欲闯宫进谏。这次春闱,有失公允。朝廷也是有错在先,让我瞧瞧,都是些什么人,打算闯宫来着。”



    学子们,面面相觑。



    单看表情,学子们就是知道,李善长绝对是来者不善。



    院内,生起了火。学子们的书与筒子,堆在一块儿。升起烟时,已经是成了灰烬。一块儿烧了的,还有今科学子们的所秉持的儒经理学。



    “韩国公,今年春闱,北方学子,只录十几人。与之相比,南方学子数倍于此。如此春闱,实在是有失公允。”



    李善长轻轻笑着,“不错,朝廷确实是有失公允。”



    抬头,去看说话的那个学子,“你是哪儿人,姓甚名谁。家中,可还有其他人。”



    学子微微一愣,“回韩国公,学生张添,山东德州府人士。家中,只有七旬老母尚在。”



    “好,好,好。”



    李善长拍手,一连说了三个好,“给你银两,你罢考回家如何。”



    张添并未思考,“学生苦读圣贤二十一年,虽屡有不中。却亦知,读书之不易。如今,得中进士,岂有领了银子,回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