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义州(第2页)

 


    只是,这个奇效有多大,汤和自己心里头也没底。反而,会觉得,这个步子,迈的是不是有些太快了。
 


    一阵冷风吹进来,汤和转身,“说吧,啥事。”
 


    “爷,咱们在女真里的探子来信,女真共集结了一万多人,正往义州的方向过来呢。”
 


    透过雨雪帘幕,朱允熥瞧见路边的庄稼地里,百姓蹲在地上,满脸愁容的看着冻得邦邦硬的地。
 


    来年开春时,只得一半的种子,能够结果。而结果之后,又是朝廷、省里、乡间的层层加税。
 


    詹徽与常森,一左一右,紧紧的跟在朱允熥身后。常森的右手,始终按在刀鞘上。一双眼睛,如鹰一般,警惕的四周去看。
 


    朱允熥吃了个哑,无奈只得再问,“老人家,城里没了鸟,为何要插上这么一个草人。”
 


    每年这个时候,本该是盼着来几场雨。都说春雨贵如油,可这一年,却是一滴未落。不得已,百姓只得用井水或是长江水浇灌庄稼。
 


    “据你所知,从辽东到京城来的人数多吗。他们是搬家迁徙还是逃难逃荒。”
 


    朱允熥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蹲着久了,双腿开始麻木。但更多的,是心中的麻木。
 


    “这是您孙子?”朱允熥岔开刚刚的话题,“看着乖巧,看来您是享福了。这大冷天,还能跟着您一块儿出去锄地。”
 


    朱允熥回头去看常森,“这爷俩,放你家里去养,可行?”
 


    回去时,朱允熥不似来时走的那么慢,“詹徽,辽东来的人,如何进的关。”
 


    朱允熥裹紧身上的衣服,也不回头,径直往前走,“先回宫吧,把这事儿报给皇爷爷。孤写一道乞罪的折子,一并送过去。”
 


    抱着暖炉,朱元璋眼皮垂下,就好似打着瞌睡。大臣们却都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皇帝,于国事时,从未有过分神。
 


    朱元璋换一个舒服点的姿势,半睁着眼睛,去瞧董伦,“急啥,先让他们住着,朝廷又不是不管饭。”
 


    “应天府有报,几日来入应天流民,已有上千人。这些人虽身居关外,却亦是大明子民。请陛下下旨,安顿百姓。”
 


    但冯轩却知,征讨高丽,一直都是吴王主持。无论对或是不对,如今大军已出,又不可召
 


    朱元璋这才起了精气神,他皱眉听完,去问冯轩,“应天府,真有流民到了京城?”
 


    冯轩腿一软,跪在地上,“这几日进城的,各地流民,共是九千八百多人。多是妇孺与老弱,精壮不多。”
 


    想着,朱元璋不再理会冯轩,转头去问郑新,“这三千多人,都是去年朝廷北伐之后,才从北平过来的?”
 


    大狗笑道,“回皇爷,臣不知该打还是不该打。臣也只是知道的,臣那一家老小,可都是死在蒙古人的刀下。就在臣差点饿死的时候,是皇爷您,收留了臣,救了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