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说辞

    能说的便说,不能说的便不说。
 


    朱桢微微的皱眉,明显的,他对汤和的这个回答,并不是十分满意。他所要问的,自然都是不能说的。
 


    “信国公,听说您先前进宫了。见了母后,还见了吴王。打那之后,您就闭门在家,连着好些天都没出过家门。其实,您大可不必去景仁宫啊。找大哥说说,他还能不应着你?”
 


    汤和手上的动作一僵,抬起的水壶,悬在半空中。
 


    轻轻一笑,汤和将水壶放下,“殿下,下官若是去找太子了。那下官可就不在家里了,您今日来,可也就见不到下官了。”
 


    “去哪了?”
 


    “诏狱。”
 


    朱桢一怔,继而笑道,“信国公说笑了,您可是功勋老臣。父皇他再怎么动怒,也不能把您关到诏狱里去啊。”
 


    汤和摇摇头,“殿下,您说错了。诏狱那个地方,就是关臣这样的功勋老臣的。”
 


    能进诏狱的,非富即贵。
 


    当初,胡惟庸与汪广洋,可是诏狱的常客。隔三差五的,就得到诏狱里坐一会儿。
 


    以至于后来,胡惟庸身死时,对诏狱比毛镶还要了解。他还嘲讽毛镶,“此间,必为汝之葬身之处。”
 


    朱桢语塞,自顾自的喝茶。
 


    心里活泛起来,他有些不明白,为何不能去找朱标。
 


    “信国公,您有些言重了吧。”
 


    汤和垂下眼皮,眼含深意,“殿下,您有所不知。这事儿,只能找吴王去说。去与太子说,即便是太子给准了。到了皇爷那儿,也得驳回来。”
 


    “胡说,父皇对大哥,可是信任得很。”
 


    “皇爷他信太子,可不信下官呐!”
 


    朱桢一愣,半张着嘴,动了动嘴巴,“我失言了,告罪。”
 


    一瞬间,朱桢便明白了汤和的无奈之处。而且,这种无奈,是与汤和一样,所有大臣都有的。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无奈。
 


    “贵公子他,可有着落。”朱桢扯开话题。
 


    汤和点头,“吴王许了犬子,到高丽侯底下,做一个帐兵。挨过几年,回了京城,也能有个说得过去的军功。”
 


    以往是,直接赐予官职、爵位。
 


    而现在是,给一个方法,自己去争。
 


    “不光是您,还有咱们这些皇子们。咱们的儿子,也得上战场打仗去。不打仗的,就得入朝做官。总之,还想如原先那样,靠着世袭,基本是妄想了。”
 


    汤和眼中,闪过一抹诧异,又很快消失。
 


    果然如汤和所想的那样,朱允熥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他的那些叔叔们,而非大臣们。
 


    大臣们的权力,其实很好去限制。
 


    而大明朝的皇子们,却不一样。
 


    总的来说,就是朱允熥身份的特殊性。虽嫡却非长,这成了朱允熥的硬伤。
 


    在别人看来,似乎无伤大雅。
 


    可在汤和看来,朱允熥似乎十分的在意这个。不断的强调自己合法性的同时,又抓紧一切能抓的,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