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三代

    印象深刻的,徐达病死的那一天,消息传到宫里。
 


    朱元璋把自己关在了永安宫,连着好些天都没出来。除了马皇后,每到了用膳时,端着一碗小米粥进去。
 


    国事尽皆交给了朱标,朱元璋却是安心的为徐达办理丧事。
 


    皇帝亲自为大臣办理丧事,这本身就是亘古未有。而后,祖孙三代齐上阵。徐达的丧治规格,达到了最顶格。
 


    “也就是说,皇爷爷他许了徐家可袭魏国公爵六代。”
 


    朱允熥不由得摸了摸下巴,开国公常家,也只是三代。而除去曹国公、开国公、魏国公三家外,其余受封国公,就只是一代。
 


    李景隆接着往下说,“不光如此,光是铁券,魏国公一家都得了不少。不瞒您说,臣当时看着,都觉得眼红。”
 


    “不得不说,皇爷他真是宠中山王一家啊。除去中山王的子孙,整个大明朝,估摸着不能再有人,能得此隆恩了。”考虑到朱允熥,李景隆压根没提常家的事。
 


    提到这个,朱允熥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倒不是说棘手,而是这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一赏就是六代,若是徐家不管,恐怕又得引起其他大臣们的非议。
 


    李景隆小心翼翼,试着问道,“殿下,您是不是想着,也得让魏国公一家,只传这一代。臣想着,若是其他公侯,都是只传一代。那魏国公,就也得一代。”
 


    对于朱允熥为何这么做,李景隆心知肚明。
 


    朝中如今已经受封的公、侯们,他们大多是受了朱元璋与朱标的恩惠。
 


    对于朱允熥,他们只是顺带着。
 


    与朱允熥有实在关系的,无非就是蓝玉还有常家兄弟。其余的朝臣们,朱允熥着实是沾了朱元璋与朱标的光。
 


    将这个权力收回来,让朱允熥自己去封第二代、第三代。
 


    那换回来的,就一定是这些公、侯们,对朱允熥的忠诚。恩惠,是一定要撒出去的。而最好的人选,无非就是朱允熥。
 


    这一点,朱允熥知道,朱元璋同样知道。
 


    因此,这事整个过程,朱元璋都是大力的支持。有反对的,也挨了板子。
 


    虽然朝臣们知道,这实际上是朱允熥的意思。可最终朱元璋也跟着拍板,就使更多的人,都不敢说话。
 


    “那你呢,徐允恭若是答应了,你曹国公是不是也得拿出个样来。”
 


    朱允熥话锋一转,又到了李景隆身上,“现在朝廷里都说,你曹国公是吴王府的近臣。也有说,孤这个吴王,厚此薄彼的。”
 


    李景隆不禁在心里骂娘,对这些多嘴的,骂上了祖宗十八代。
 


    “殿下,臣不管是在您身边,还是在皇爷身边,都是为了大明朝。既然殿下有意此事,那臣定当义不容辞。”
 


    朱允熥点点头,“当初,皇爷爷说了,曹国公也准袭三代。既然皇爷爷说了,那就按皇爷爷说的来吧。孤也不想。再悖逆了皇爷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