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袁氏动荡(第2页)

  公孙瓒确实很猛,一路上干翻了羌人和匈奴人,最后绕到榆中后面彻底断了叛军的后路。

  没了补给的榆中在两人的猛攻之下没有坚持一个月就被攻破了,董卓下达了屠城的命令。

  北宫伯玉当场战死,李文侯则被抓获送往了洛阳。

  韩遂和边章运气比较好,因为是汉人,还是被胁迫的,也只是送到了洛阳问罪。

  自此西北平定。

  因为军功公孙瓒获封北地太守,接替了皇甫嵩曾经的职位。

  董卓则成了并州刺史,和王弋做了邻居。原先的并州刺史丁原则被调到了中枢洛阳,成了五官中郎将。

  这是曹操的建议,他准备一点点削弱袁氏的影响力。

  刘宏也认同他的想法,外面咬人的让你们得了,看大门的总不能也用你老袁家的人吧?

  中平三年洛阳中的权力斗争终于告一段落,不会再有新的开始,因为旧的还未结束,只是时机未到。

  王弋也迎来了自己的新邻居——董卓。

  他也为自己曾经空手套白狼的忽悠行为付出了代价,曹操给他写信让他帮忙看着点董卓。

  曹操觉得董卓这个人野心不小,至少在他搞定袁绍之前,让董卓老老实实待在并州。

  王弋看了信之后简直就要骂娘啊,知道董卓有野心还把他放到并州这种民风彪悍的地方?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其实王弋就是在无能狂怒,这也怪不着曹操。董卓和袁隗可是有关系的,他连袁绍都搞不定,再来个董卓可就别提了。

  王弋也没办法,谁让当时自己只是一个小渣渣呢?自己吹出去的牛含泪也要自己咽了,他现在可是汉室忠臣。

  董卓而已,看着呗。反正老王家在并州,有什么不对肯定会有人来通知的,爱咋咋地吧。

  王弋最近也在忙,工匠们按照他的要求给他弄出了几个好东西,让他有些兴奋。

  第一件就是一柄连弩。作为一个水下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虽然王弋不能手搓个机器人出来,但搞点机械结构还是没问题的。

  想要在古代达到火力覆盖的效果,一个是投石机,另一个就是连弩了,所以这东西王弋志在必得。

  连弩的诞生很不顺利,这个东西王弋很早就提上日程了,可他开始的时候有些异想天开,居然想制造一个齿轮传动的连弩。笑傲文学

  没有任何意外王弋失败了,好在那些被发配到凉州的侍卫顺路将马均绑了回来,才真正把连弩弄出来。

  连弩虽然没有普通劲弩那样的射程和威力,但速度得到了一致好评,就连荀彧和田丰都建议尽快组建连弩部队。

  对此王弋没什么异议,如今他手下的人才已经不少了,太史慈从物流总管的位置上退下负责组建弓箭部队,他的位置由全家搬到幽州的审配顶上。

  第二件算是王弋的玩具复合弓。他将滑轮的理念和马均说了后,两人共同研制出来了复合弓。虽然卖相很烂,效果却十分不错。

  太史慈很馋复合弓,想要用它大规模武装部队。奈何王弋跟他说想想得了,根本造不起。

  相较于备受好评的玩具复合弓,王弋十分喜欢的蝴蝶刀却受尽了这个时代武人的白眼。

  这把蝴蝶刀他可是磨了浦沅好久才弄出来的,王弋当然不甘心,当众表演了一套花式刀法。

  结果就是田丰走上前在王弋眼花缭乱的刀影中将蝴蝶刀一把夺下,并且训斥道:“主公,不可玩物丧志!”/

  也不是没人喜欢蝴蝶刀,射声营那些老人就十分喜欢。主要是这种刀够小,携带起来足够方便。

  原先的射声营老人现在都被召了回来,负责州牧府的安全,暂时由赵云统帅。这帮人成天钻研的都是近身搏击以及暗杀技巧,对这种小巧的刀具十分看好,如果没有第四件新装备的话……

  第四件新装备是王弋参考由美国蝴蝶公司生产的375sn战术直刀简化而来的一种类似匕首一样的刀具。

  由于拥有水里锻造室的原因,王弋想搞些钢板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上面的锯齿实在不好弄,王弋将其去掉改成了一部分开刃的样子。

  这种刀具收到了所有人的青睐,刀刃弧度涉及更方便切割,整个刀都是扁平的更方便携带,也更方便使用者将其当飞刀扔出去。

  不过王弋并不打算大规模生产,打算当个技术积累而已。现在辽队生产力都是次要的,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技术从无到有的问题。

  目前王弋也不能高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冲过去把刘宏干掉自己做皇帝,那样的话他可能还没出幽州人就没了。

  现在能积累的只有物资,比如羽箭、粮食、药材这一类的东西。

  所以王弋和尉仇台提出互市交易木材,东北树多,让尉仇台先帮忙开开荒也是好的。

  说到互市,中平二年的时候刘宏派来了一个县长,是个老头儿。

  王弋有些摸不准他的想法,因为他叫荀爽。

  党锢之后曾将蛰伏的士人陆续被举荐,荀爽也是其中之一。这位在来的路上就干掉了县尉和县丞,将两人的头颅交给王弋,并且高显的一切规划都以王弋为准。

  这看起来似乎很好,而且荀氏也投资了王弋。

  可王弋能从荀爽眼神中看出来对方已经知晓了他的谋划。

  荀爽也暗示过王弋,他知道王弋想要做什么,他不说只是因为他不想说。

  这让王弋很难办,你说杀吧,和荀氏马上就会爆发冲突。不杀吧,荀爽又是个不稳定因素。

  还好王弋是有背景的,他写信问了卢植。

  卢植则回信告诉他荀彧是荀氏的投资,而荀爽则是荀氏的监察人员,考察王弋适不适合继续投资。

  看完卢植信的那一刻王弋才意识到荀攸可能在荀家为他干了一件了不得的事,要不然荀氏不会这么重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