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司隶风云(第2页)

  为了取得他人信任,要么将兵权完全交出去,安心赋闲养老,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态度和顾忌曾经的感情放他一马。

  要么就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凭借武力威慑逼得对方信任自己,不得不对自己言听计从。

  交一半是什么鬼?剩下那一半想干什么?留着造反吗?

  很不幸刘辩就是这么想的,他收到了这部分兵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削弱张让。

  刘辩身后肯定有高人指点,他没有直接削弱张让的权势,毕竟还有一部分西园军在张让手中,这些人闹起来也不是一件小事。

  他将兵权交给了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不仅仅是西园军的兵权,连掌握在党人手中的南军兵权也交给了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朱儁,刘辩亲自劝说朱儁重新出仕,并且一上来就委以重任。

  这个结果对于党人来说自然是千肯万肯,他们上交兵权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犹豫,毕竟他们杀人也不是靠那些士卒的,皇帝重新取得权势才是这些人想要看到的事情。

  只有刘辩取得了权势,在党人看来如眼中钉一般的宦官才能死无葬身之地,他们这些党人才有出头的机会。

  也正是由于党人交权过于痛快,没怎么经历过政治斗争的刘辩很轻易的就被党人控制,对他们言听计从。

  为了重新拾取刘氏的威信,刘辩命令朱儁收复洛阳。

  但见过大风大浪的朱儁很清楚,这个举动实在是太危险了,大军全部出击稍有不慎自家后院可能就会燃起熊熊烈火。

  奈何刘辩心意已决,根本不停劝说。

  所以现在朱儁只想快,也只能快。

  只要他够快,就能在张让和何进反应过来之前拿下洛阳,让刘辩重新得到军队的保护。

  然而张让或许没有反应过来,可是何进真的没有察觉吗?

  必然不是,何进可能真的看不清时局,毕竟为了诛杀宦官,他甚至提出了让年少的郎官进宫伺候自己妹妹这种脑残的想法。

  可许攸不会反应不过来,毕竟以他的才智这么简单的局势分析起来不要太容易。

  那为什么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何进却没有任何动作呢?

  排除所有不可能,真相再怎么离谱也会是事实。

  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许攸策划的,让刘辩身边失去防卫力量,进而完成自己的某些阴谋。

  这种结论其实不难推敲,因为袁绍退兵了。

  袁绍早退兵或者晚退兵都会让这件事变得复杂,可他偏偏在朱儁刚刚收复谷城的时候退兵了。笑傲文学

  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朱儁手中的兵力可不比袁绍少,只要袁绍再坚持几天就能一举攻破洛阳,曹操将会在劫难逃。

  可在这个节骨眼上退兵绝不是一种巧合,很有可能是袁绍和自己的老上级何进联手了。

  没错,就是和何进联手,而不是和长安联手。

  何进的目的同样也不单纯,他好好的一个大将军本应该权势滔天,结果却窝在高陵这么一个地方作威作福。

  说何进没有志向那是假的,看看他历史上大将军府的属吏就知道何进是个有想法的人。

  毕竟曹操、袁绍、荀攸等人都出自大将军府,卢植等一帮实力老臣也对何进马首是瞻。

  他只是蠢,单纯的脑子不行而已。

  其实也正是在高陵这段作威作福时间,让何进产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们的何大将军百无聊赖之际终于愿意读几本书来充实一下自身,好死不死的他读了有关霍光的书。

  霍光是个贤臣这毋庸置疑,但何进却不想成为霍光那样的贤臣,他只想拥有霍光那样的权势。/

  有个人在他之前已经为他做了榜样,上一任大将军窦武就很符合何进对权力的认知。

  想要成为另一个窦武靠他现在手中这点力量肯定不行。

  老部下、大帅哥、名门之后袁本初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而且何进已经受够了傲慢的许攸,他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外挂大脑帮助自己。

  许攸在高陵确实很嚣张,仗着何进离不开他,没有将任何人放在眼里。

  口无遮拦见谁都怼不说,他还有点不太好的小癖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

  这种事在那个时代也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事,问题是许攸本身相貌一般,他看到美丽的女子都想占为己有。

  在高陵这几年他已经收集了数十位美人,而随着他愈发不将何进放在眼里,他甚至打起了何进府里侍女的主意。

  这一点让何进几乎想要抓狂,自己的东西不用那也是自己的,一个臣下居然妄图给予,真是反了天了。

  就这样,司隶这片本应该是天下间最安全的土地,又一次成为了纷争的中心,周边势力都将手伸了进来。

  什么?你说王弋没动手?

  不好意思,王弋还没来得及动手,不过蔡琰已经到了偃师,里洛阳不过几十里的距离了……

  而且李儒整装待发,正在和董白告别,他这一次的目的地同样也是洛阳。

  ps:前几天就是高烧,这两天就是上吐下泻,也是醉了……

  今天坐在马桶上的时候翻了翻评论,感觉又好气又好笑。

  解释几个问题。

  第一,东汉实行的是盐铁私营,设有铁官监管,著名的《盐铁论》讲的就是盐铁私营的问题。

  第二,当时的东北不是一片冻土,耕种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小冰河时期是从十三世纪开始,十七世纪结束的。没有开发东北完全是因为当时的保暖技术不行,冬季人们很难在东北生存。再加上当时种植的作物和东北深山老林的环境,汉朝认为东北没什么开发价值。

  第三,文臣武将不是想招就能招的,很多人的出道身份并不低,主角给不了他们更高的官职,就比如黄忠,总不能在刘表麾下是个中郎将,跑到王弋那里在去当个校尉吧?当时招募看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志向,很明显黄忠不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儿子就是他的命根子。但是主角和刘表隔着那么远,怎么可能拉拢到黄忠?

  第四,古城和现代城市大多不在一个地方,比如著名的石家庄赵子龙,常山是个郡国,怎么可能用现在的地理位置测算当时两个城镇的距离?而且我文中的里用的都是汉里,说到现代度量单位我会用米和公里、千克这些。

  我在这里解释就是为了告知还看这本书但前面有些不理解地方的朋友,很多人自认为看到了某个毒点喷了两句后就走了,你跟他解释也不回,说不定还会反手一个差评,我也懒得和他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