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喋血阴山(终)(第2页)

  徐荣再次将这份情报送往了邺城,而邺城却因为徐荣的战报吵翻了天。

  争吵的人一共分为三派,一派以田丰为首要求追究徐荣督战不利的责任,即便不抓起来问罪也要夺去官职,贬为庶民。

  一派是以荀彧为首,希望王弋能低调处理徐荣,并大肆宣扬这次成功的战斗,向民众展示俘虏和缴获,安定民心。

  最后一派是刘晔、戏志才等五军军务府的那些人,他们认为徐荣有功无过,已经完成了既定的策略,将鲜卑人赶离了边境。这些人觉得光展示俘虏是不行的,必须举行献俘仪式,表彰徐荣的功劳,提升军队的士气,安定军心。

  每一派都有自己的道理,而且每一派看似都在为王弋着想,不过王弋却知道,内部真正的派系斗争已经开始了。

  王弋不想偏袒任何一方,他准备看看,到底哪一方势力最终会做大,未来动刀子的时候也好有个方向。

  “行了!就按文若说的办。”王弋喝止住争吵的群臣,给这场争画下了休止符,“不过徐荣确实有功,而且功大于过。你们要记住,赏罚一定要分明。令:徐荣调任五军军务府参事,立即回邺城述职。受降城诸事暂由张郃代理,公达负责辅佐张郃。”

  刘晔等人闻言心中同时一沉,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五军军务府参事,所以明白这虽然是个很高的官职,俸禄比徐荣那个将军高了非常多,但这却是个闲职。

  五军军务府的权力说大也大,拥有直接为王弋出主意的权力,可以随时会见王弋,而且在关键时刻拥有调动军队的决定权。

  可是说小也小,他们只有决定权,也就是是否出兵,却没有调动权。

  徐荣最终还是被剥夺了兵权,这对于五军军务府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

  尽管徐荣是隶属于典军府的将军,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典军府和五军军务府属于军事上的一文一武,同气连枝。

  由于王弋创造了很多新的官名和职责,刘晔等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和典军府其实是两个对立的衙门,将来会有很多冲突。

  不过王弋这一手政治手段却真的让所有人侧目,整条决定就突出了两个字——平衡。

  敲打了田丰等文臣派,让他注意时间,不要在如今的时局下搞政治倾轧。

  使用了荀彧的计划却将文臣之首的荀彧推向了文臣的对立面。

  认同了军方意见的同时却削弱了非直系将领的权力。

  不少人错愕的发现此时他们的主公已经不是那个少年热血,四六不懂的青年了,他不在会用是非观来判定一件事的正确与错误。笑傲文学

  如今整个河北的行事准则只有一个——利益。

  一切都要符合王弋的利益,一切都要符合河北的利益。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意味着河北将迎来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站在王弋这边的人来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将是他们获得收益的最佳时期。

  这也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政治立场站在世家那面的人来说就要好好考虑自身的前景了。

  当王弋开始将自己的利益独立出来,君权和世家的权力必然会有所冲突,真正的站队开始了……

  王弋能有这样的转变,一方面跟荀彧等人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则是亮亮向他提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刁钻,他不得不阅读大量书籍来补充知识储备量。

  而让王弋这么早做决定的并不是徐荣,徐荣这件事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打外族终究是大功劳,这样多少有些难以服众。

  真正让王弋下定决心的是国渊,国渊听说王弋对一些奇怪的现象很有见地,他在为王弋忙碌他的百科全书时找到了一本特别的书——《论衡》

  国渊希望王弋能抽时间校正一下《论衡》中记载知识的正确性,王弋在看到第六卷的时候差点疯了!

  无论如何王弋都很难相信,竟然有人在东汉的时候就发现了电的一些原理,这种知识的先进性简直让他匪夷所思!

  字数以够六千,以下为知识扩展:

  《论衡》第六卷部分

  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燋,中身则皮肤灼焚,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於井中,石燋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於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