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食盐与商税(第2页)

  汉朝的商税属于一刀切,根据商人的财富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商人的财富和商税本身其实是两种关系不大的事物,有钱人自有的财富赋税其实是可以通过房产、仆从、车马等等一系列其他东西身上来收取的,商人也很愿意交付这些赋税,这算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但是依靠商人自有的财富来收取商税却不行,只会让商人瞒报、藏匿财产。

  大汉的商税是个本末倒置的概念,商税并不是针对商人的,而是针对商业行为的。

  王弋原本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不过他发现自己征收了奢侈品税后没有让奢侈品销声匿迹,反而销量更加大。

  那些奢侈品越是稀有、越是昂贵,那些有钱的世家豪族反而越喜欢购买。

  所以王弋准备在食盐这方面尝试,从商品的源头进行征税。

  在食盐从府库中流出的时候,商税便已经加进了卖价之中,官府也不会对这门生意进行关税以外的其他商业行为的税收。

  毕竟根据个人财富从对方手里索要一大笔前这种事,任何人都会感觉到不爽。

  可只要一点一点的从对方手中收取他们认为合理的税收,没人会不配合。

  哪怕这样收的钱不比一刀切要少,可他们依旧不在意,依旧认为合理。

  这一大通理论说下来,荀彧、田丰、张承等人都听傻了,除了点头就是仔细思索,细心将这套理论记下来。

  这样一来还方便了很多,盐税在年末的时候就可以经由太府寺和户部的核验后直接送入户部库房,不需要满天下的去征缴,更不需要各个郡县专门派兵护送税银。

  田丰甚至激进到请求王弋在所有商业上都进行如此操作,却被王弋直接给否了。

  并且王弋警告田丰,不要再痴心妄想,有些商业确实应该由官府经营,有些官府却不能插手。

  如果官府插手所有商业的话,最终只能养肥了官府,饿死了百姓。

  田丰很尴尬,却也只能见好就收,谋划起拍卖会的事情,准备捞上一笔大的。

  而王弋也在这些人没有什么疑问后回到后院儿和甄姜商量起该怎么拆分自家的盐场。

  甄姜对于王弋这种胳膊肘往外拐的事情见怪不怪,也没什么不满的情绪,王弋丢出去的赚钱生意太多太多了,不差这一个。

  不过甄姜却向王弋提出了一个要求——退税。

  甄姜对商业极其敏感,在听完王弋对盐税的想法后同样惊为天人,大加赞赏。

  她十分愿意将王氏商会中所有的盐场都献出来,支持王弋的事业。

  可她也不能白白亏了,要求王弋将以前食盐在她身上多收的税全部退回来。

  要知道王氏商会在甄姜的经营下说是天下第一不为过,而且甄姜还每年按照大汉的税率如实上报财产,缴纳十税一的赋税。

  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到现在州府连上一次买入铁矿山的钱还没还完呢。

  甄姜退税的要求没有让王弋感到愤怒,却让他感到了担忧。

  王弋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他让各家的商会挂上了本家的名头,这里面有个非常大的隐患。/

  这个隐患谁也没有跟他提出来,但长久下去绝对会爆发。

  这个时代每个世家大族大多都经营一种或是有限几种生意,而代理人也不仅仅是那些世家维持脸面的存在。

  脸面确实需要维持,利益更为重要。

  如果按照代理人来说,官府只需要核算代理人的财富进行收税就可以了。

  可将本家挂出来之后,官府就必须核算整个家族的财富进行收税了。

  千百年累积的财富有多少?

  赚了一年的钱却越赚越穷?

  不是人人都像王弋这样可以日进斗金的……

  难怪那些商业城市反响平平,原来症结在这里!

  百姓能有多大的力量抵制官府这种强制行为?还不是世家在后面推动?

  想到这里,王弋也不拆分食盐生意了,立即将那些人又招了回来,并详细说明了情况。

  所有人都下了一跳,张承张范自不必说,名声在这里,只要开口无数人给他们送钱,自然没注意这些。

  可就连家大业大的荀彧都没注意到不妥。

  是啊,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聚焦在了官场上,很容易出现疏漏。

  王弋立即下令让田丰张贴告示通晓四州,就说今年只查账本,不查财富,所有赋税按照商业账本上来算。

  内政写的有点久了,我就没写剧情,直接概述了,要不然又能水三章,嘿嘿……开打,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