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五十八章 给天下官员涨薪(第2页)

 

    但继续长期这么严格执行下去,官员可能会懈怠,像明朝那样出现三分之一官员不合格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定好奖励措施,或许确实能提高官员的积极性。
 

    “是的。”
 

    赵骏点点头道“官员其实就两种,一种是最上头的说了就能算,另外一种是最下头的说了就能干。反而中间的官员往往起一个传达的作用,但就是中间的官员容易坏事。把一个好政策传达成坏政策,造成不良的结果。”
 

    “嗯。”
 

    范仲淹沉吟着赵骏的说法,片刻后点头赞同,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比如说他想实施一个政策,但这个政策会妨碍中间官员的利益,那么这些官员又压着最下面的底层执行官员。
 

    他们就可以通过暗示、引导乃至压迫等多种方式让下面执行的官员往错误的执行方向去。
 

    王安石变法就是个典型例子。
 

    到时候对于中间传达的官员来说,他们可以把锅甩给底层执行官员。底层执行官员又太多了,法不责众,你就很难收场。
 

    总不能把全大宋的各地县令、县丞、县尉全撤了吧
 

    所以这就是官场改革的现状,层层传达,层层递进。可中间环节一旦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执行过程全都要被带歪。
 

    “这个问题其实就归根到底,还是官僚主义。”
 

    赵骏继续说道“这些官员们高高在上、自我膨胀、端“老爷”架子、工作敷衍、言行不一、选择性执行、欺上瞒下,是一群最坏的家伙。”
 

    “考成法不就是志在解决这个问题”
 

    范仲淹说道。
 

    “但光靠考成法的监督和惩罚肯定不够,还得给官员奖励,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赵骏皱眉道“只是大宋的俸禄已经是历朝历代之最,现在光搞个考成法监督他们,就已经闹翻天,再降工资,拿工资当绩效,肯定是不行的了。”
 

    大宋的官员已经享受了太久的高额工资,赵骏之前砍了朝廷高级官员的工资没有多大阻力,那是人家真就瞧不上这点钱。
 

    能当上三四品往上走的这些大员,哪个家里不是家财万贯
 

    就算是范仲淹这样家人不经商,纯靠死工资的人都能随随便便掏出两千多贯,买了一千多亩良田成立范氏义庄,可见高级官员多有钱。
 

    但中下层官员不同。
 

    大宋官员能经商,少说也得当个知州,掌握一州政权才能有经商的资本。
 

    知州往下就不行了,全靠高额工资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要是砍他们的工资,那无异于砍他们半条命。
 

    所以降工资,再通过完成考成法布置的任务当绩效,大抵是行不通。
 

    “那还能拿什么给他们当奖励”
 

    范仲淹也犯难道“升迁也有定额,越往上肯定越难升迁,总不能再开新部门和新职吧。”
 

    “这就算了,我改制之前,现任官两万四千多人,改制后,快四万人了。”
 

    赵骏无语道“那一万多闲散冗官我是解决了,可现任官是越来越多了,再开新职,那不闹吗”
 

    他思索再三,摸着下巴道“还是得加薪,不过可以换个名目。”
 

    范仲淹睁大了眼睛道“冗官本来就已经严重,朝廷每年要付官员一千多万贯的支出,而且以后还要把吏员纳入公职,再加薪的话,怕是三冗要变成四冗了。”
 

    “笨啊,我都说了换个名目。”
 

    赵骏翻了个白眼说道“料钱本俸肯定不改,但我问你,添支、职钱、贴职钱、职田、绢布、粮食、恩赏、冰炭、香料等是恒定的吗”
 

    “自然不是。”
 

    范仲淹摇摇头道“这些东西本来就受到物价波动,有的时候职田产出也不固定。朝廷也并非每年恩赏,若是香料、冰炭、柴米、油盐等价格上涨,朝廷补贴少也正常,并且多寡不均,曾有县尉月俸仅5贯950文,还曾作诗讽刺。”
 

    “那不就结了。”
 

    赵骏笑道“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做文章,以后每年的添支、职钱、贴职钱、职田、绢布、粮食、恩赏、冰炭、香料都年年下调,朝廷给出合理的解释就足够了,不是直接削减,而是正常波动,百官们或许有疑心,可又没有证据。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把考成法加入绩效,加入到料钱本俸当中。”
 

    “哦”
 

    范仲淹思索了一会儿道“你的意思是拆东墙补西墙”
 

    “错了。”
 

    赵骏摇摇头道“由于物价上涨,且职田产出不足,朝廷补贴只能变少,这种事情本来就很常见。但为了给予天下官员激励,朝廷还是咬咬牙,给予他们奖赏,并且还让地方官员的收入变高,难道这不是朝廷圣明吗”
 

    简单来说,这就好像你是一个工资两万块钱的员工,但实际上这两万块钱只是平均工资。
 

    你的固定工资每个月也就四五千块,其余的收入来源是公司给你发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还有餐补、油钱、交通费、五险一金、津贴以及购物卡之类的东西。
 

    受限于公司经营收益,这样的补助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所以虽然看似你的工资是两万,但有时是两万五,有时是一万五,有个上下波动。
 

    在宋朝这样的波动尤为明显,因为生产力不足的原因,物价变动往往很快,如灾区的物价可能一夜之间涨几十倍。
 

    如此一来,除了汴梁的官员收益比较稳定以外,地方官员的收入其实并不稳定。
 

    一个七品小县县令每月十二贯,禄粟月五至三石,还有添支的职田,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
 

    整体算下来,一个月收入大概在百贯左右。
 

    可这种情况是不稳定的,只能说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月收入百贯,却也有朝廷今年打仗,财政赤字,什么补贴都不发,只有基本工资,甚至连基本工资都降低乃至发不下来的时候。
 

    所以才有县尉自嘲自己月入不到六贯县尉基本工资应该是每个月12贯。
 

    赵骏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把原本朝廷给的补贴一个劲降,再把绩效纳入到考成法里,这样就相当于把降下来的补贴当作绩效发。
 

    虽然工资没太大变化,可却能大幅度提高官员积极性。
 

    而且补贴上下起伏波动是正常现象,只要朝廷不明令发通知说要削你们的补贴,那么补贴因为某些原因下降了,那就是合理的事情,百官也挑不出毛病。
 

    甚至这样做对中下级官员来说还是个好消息,因为以往补贴往下波动,官员就只有每个月十多贯基本工资。
 

    可现在纳入绩效后,如果把绩效算基本工资的两到三倍,那么即便某一年补贴发不下来,那么基本工资每个月还是有二三十贯。
 

    加上补贴的话,旱涝保收,不至于出现某年补贴涨,月入百贯,某年补贴降,月入几贯的情况。
 

    所以这个政策对于中下级官员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坏政策。
 

    前两章有人说用康麻子的梗让人不舒服,我就给删了。主要其实我倒没想用,恰好书友发了,就干脆复制粘贴过来了玩玩梗。
 

    另外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细聊改革内容的章节水,我个人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本书其实主要讲的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
 

    虽然一路有蛮多人吵吵嚷嚷主角做不到,可能是我不习惯写爽文,没让主角太一帆风顺,让大家觉得宋朝改革难。
 

    但不管怎么样,也得搞啊。
 

    而且有人一直说从上而下的改革必定失败,但实际上商鞅变法,张居正改革,雍正改革,我国改革开放都是成功案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有典范,真不至于一直闹着用你们的观点来左右我的判断。
 

    我甚至都不敢拿我自己想的改革办法去实施,主角用的全都是历史上成功经验,用的办法也都是我找的所有改革当中成功了的办法,就是怕杠精。
 

    结果还是闹个不停,真不知道我该写成什么样才能让他们满意。
 

    本章完
 

    atbaatba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