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八章 对王安石进行思想教育



                当王安石乘坐火车抵达汴梁的时候,也为汴梁现在的繁华吓了一大跳。

    他看到城外的扩建区域比以前城里还大了至少两圈。

    曾经的郊区此时已经变成高楼大厦。

    想要从火车站的方向到吏部,还得雇佣马车或者轿子,走接近一个半时辰才能到。

    据车夫说东西南北城区已经各延伸出了十余里,这就意味着开封城面积不止扩大了一倍,而是可能有数倍之多。

    因为以前开封城面积约为53.2平方公里。

    如果在原本东西南北城墙长度约在7.3公里的平均长度下,哪怕南北或者东西各延伸出的只有10里,加起来是10公里,面积也将增加六倍。

    就如同一个长宽都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应该是1平方米。

    但若是把长宽增加到2米,那么面积就会变成4平方米,比1米的正方形多了4倍面积一样。

    所以可以想象,现在的汴梁城比以前大了不知道多少。

    不过即便如此,王安石一路走来,看到的却是人口极为稠密,大街小巷,道路相当拥挤,很多街道水泄不通,需要开封府指挥交通。

    这也正常。

    开封府配合统计部每年都在做统计和规划。

    去年年末的数据是开封府的城区面积为382平方公里,增长了7倍,而人口呢?

    是317万。

    这就意味着每平方公里有8200多人,人口稠密度跟后世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有得一比了。

    但后世深圳都是高楼大厦,而大宋却是平房居多,可见大宋的稠密度要远胜深圳。

    只是相比之下,如今的汴梁已经算好的了。

    要知道以前汴梁是53.2平方公里拥挤了150万人口,到宋徽宗时期甚至超过260万人,人口稠密到跟人挤人没什么区别。

    便在这满是惊讶当中,王安石抵达了吏部,随后就被一路带入了皇宫,进入了政制院。

    二月底的政制院花团锦簇。

    外面的小花园绿茵遮天,温暖的阳光洒落下来,只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

    院外来来往往的官员很多,除了政制院的官吏以外,还有其它各部前来送公文或者奏事的官员,其中不乏有穿绯红大袍的高级官员。

    王安石并没有被安排进院内,而是从侧门进了政制院后院,在一间会客室当中。

    领路的官员指着椅子说道:“你先在这里坐一下。”

    “好的。”

    王安石就坐到了椅子上等着,侍从给他上了一杯茶,门就关上了。

    过了大概一刻钟,穿着一身紫色大袍的赵骏才推门跨入屋里,说道:“介甫来了吗?”

    “知院!”

    王安石急忙放下喝了一半的茶杯,站起身拱手道:“下官王安石见过知院。”

    赵骏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笑道:“快五年未见了吧,你又黑了不少。”

    “劳知院关心。”

    王安石又拱手一礼。

    “哈哈哈,坐吧。”

    赵骏笑着说道。

    “谢知院。”

    王安石坐下。

    “现在请你是难请啊。”

    赵骏一边坐到了椅子上,一边打趣道:“最开始是想把你放在汴梁,你以祖母年高拒绝。后来祖母离世,再想提拔你,你又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现在降职了,心满意足了?”

    “只要是为百姓做事,为朝廷和官家分忧,即便是降职,王安石也是心甘情愿。”

    王安石面色不改地说道。

    赵骏笑了起来。

    现在的王安石早就不是历史上那个。

    因为历史上由于宋夏战争,使得原本康定元年的科举会试取消,直到庆历二年才开新科。

    当时二十一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并且本来应该是第一名,只是文章中有一句话让赵祯不是很喜欢,结果就改成了第四。

    但如今宋夏战争打是打了,可并未影响太大,导致科举取消。

    于是王安石提前两年参加,以十九岁的年龄一举高中,力压苏颂、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以及苏洵荣登金榜状元。

    他当了半年的将作监观政,随后被授予鄞县知县,任期为三年。

    到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的时候,恰好任期结束,前往吏部磨勘。

    没想到赵骏那个时候刚好要解决三冗当中最后一冗兵冗问题,将门勋贵敬酒不吃吃罚酒,赵骏就下令彻查。

    兵部尚书富弼需要组织了一批钦差前往各地军营调查军队。

    其中包括王安石、黄庶、苏洵等那一大批同榜进士正处于任期结束等待磨勘,便都被选为了调查使者。

    虽然任务期间遭遇到了刺杀,但王安石冷静指挥,破坏了将门勋贵的阴谋,功劳不小。

    当时赵骏还亲自接见了他,给予他鼓励,并且当着他的面,要直接宣布任命他为从六品监察御史行里。

    北宋时期地方按照地域、人口大小,有县令、知县之分。

    景佑改制之后就重新划分品级。

    其中县令一般在正九品到从七品之间,而知县最低都是正七品,四京县令更是正五品。

    王安石由于是状元出身,观政半年之后,直接被任命为正七品的鄞县知县,升御史为从六品御史,也算是正常升迁。

    但一個地方知县与朝廷御史台的御史,权力区别就像后世一个地方县长,和中央某监察室某审查调查处处长一样,都是正处级,权力却天壤之别。

    并且有功劳加上正常升迁,这也不算是越级提拔。

    可没想到王安石却以祖母年事太高,不希望离开江南西路地区太远为由,拒绝了赵骏给他提出的升迁任命。

    无奈之下,赵骏就只能给他安排舒州通判。

    舒州就是后世安徽潜山市,离王安石的老家比较近,而且也是从六品,符合升迁要求。

    唯一可惜的是相比于御史拥有弹劾、纠察百官的权力,一州通判显然权力要小得太多,双方之间,完全没有无法比较。

    但王安石甘之若饴。

    三年任期满后,祖母也病逝了,由于出色的政绩再加上王安石确实是个人才,赵骏还是想把他调到中央来。

    没想到他依旧拒绝,说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于是就只能按照常例,从通判升知州,调去了歙(she)州,也就是后世安徽歙县。

    今年是王安石当歙州知州的一年半,本来当得挺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终究被一纸调令调到了汴梁。

    不过这次他接受了。

    因为朝廷把他从知州位置上撸了下来,改为了正七品的巡查御史,降了足足五级,他自然也就没有了理由拒绝。

    听到他的话,赵骏笑道:“挺好,你这个小同志觉悟很高嘛,伱十九岁中状元,今年也不过才二十八岁,在这个年纪没有少年得意,而是戒骄戒躁,沉淀自己,这份心境很了不起。依我之见,很多年龄比你大,跟你同期乃至前几期的进士,都不如你啊。”

    王安石沉声道:“下官并不觉得年少高中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下官只知道,是天下父老在奉养我们,我们所图就应该回馈报恩于他们。”

    “不错。”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你调到开封来吗?”

    “请知院相说。”

    “因为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的人,而这恰好是我看重你的一点。”

    “下官惶恐。”